张江:新时代呼唤新文艺

张江:新时代呼唤新文艺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这个新时代里,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涌现了万万千千令人敬仰的英雄,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一首首前无古人的史诗让历史从这里重新开始。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的崭新风景,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13亿多中国人聚合的磅礴之力,为当今文艺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面对伟大的新时代,文艺何为,路在何方,如何为时代前进吹响更加嘹亮的号角,如何为人民书写更加壮美的篇章,这是当代中国文艺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需要新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很多学科门类销声匿迹,永远尘封在历史的河床之中。但是,千百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文艺始终与人类相伴同行,携手共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有号角鼓舞,前行的脚步才会充满力量、铿锵坚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风貌,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艺。文艺是时代最生动、最丰富、最立体的镜像,它以或豪放或婉约、或雄浑或雅致的不同气质,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气韵风姿。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人心,引领风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将如此。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征途中艰难险阻横亘,激流险滩遍布,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哪里来?文艺是重要源泉之一,其功能不可替代。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这是历史上的文艺之功,更是新时代对文艺的迫切需要。

面对新时代,文艺不能降格以求,要做新时代的参与者、推动者、建构者。游离于时代之外,贩卖一己悲欢,把创作的使命归于自我的宣泄和表达;倾情于娱乐消遣,制造浅薄笑声,让文艺的功能止于休闲放松和消遣;甚至沉迷于名利诱惑,展示欲望暴力,将文艺的精神坚守让位于低俗情趣和铜臭,这都是对文艺的亵渎,更是对伟大时代的辜负。文艺家是时代的一员,也是时代建构的参与者之一,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记录新时代,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时代的推动力量,这才是最本质的使命。

二、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构成了历史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宏伟乐章,也构成了文学艺术最丰富、最深厚的创作源泉。中国上古歌谣《弹歌》,全诗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其后,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现代戏剧,任何时代,任何艺术门类,最动人的篇章,无一不是记录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作品。文艺诞生于人民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成就辉煌。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将目光对准鲜活的人民实践,文艺工作者就能文思泉涌、灵感迸发,相反,偏离了这个中心,就笔下枯竭、江郎才尽。

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这其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彩无限的故事,都是创作优秀作品的绝佳题材。但是,作为这场伟大实践的在场者、亲历者,我们的艺术家或者因为身在其中而习焉不察,或者被历史巨变的新奇牵制了目光,从而对这场伟大实践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知。以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需要文艺工作者“进得去”、“出得来”,既要有放下身段、扑下身子、沉入大地的勇气,敢于融入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发现真情,收获感动,不能浮在表面,隔岸观火,又要有超越局限、纵览全局、鸟瞰时代的格局,善于用历史的眼光丈量当下生活,梳理历史,挖掘意义,不能一叶当秋,浑然不觉。这是对文艺家时代洞察力、艺术感悟力、认知穿透力的综合考验。

对人民的伟大实践无兴趣、无感情、无认知,认为“引车卖浆者之流”不值得观照,没内容可写,逡巡于恢弘的时代主流之外,下笔无言,情感空洞,只能被艺术和人民抛弃。以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心,就是要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喜在一起,悲在一起,让人民站在舞台中央,让人民的伟大实践汇在聚光灯下。沉浸在象牙塔内,阔论于研讨会场,欣欣然于模仿照搬,诞生不了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人民的实践日新月异,以既有的陈旧经验冲抵生动鲜活的当代生活,以单一的自我经验剪裁纷繁复杂的整体生活,以无根的虚构经验取代深沉坚硬的真实生活,凡此种种,都难以准确把握人民伟大实践的真实状态,难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三、谱写新时代复兴史诗

史诗者,时代之巨著也。古往今来,一切有志气的文艺家都以书写传世之作为毕生追求。新时代呼唤史诗,人民期待史诗。而史诗之所成,决非文艺家一己之功,也非文艺家闭门索居、冥思苦想之能成。史诗由时代造就,史诗来源于生活。谱写新时代的复兴史诗,就是要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为蓝本,写出成就之壮美,唱出人民之伟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今日之神州,高速铁路通达四方,宏伟桥梁飞架南北,高速公路密如蛛网;“天宫”、“蛟龙”奔月探海,“天眼”、“悟空”傲视宇宙,“墨子”、“北斗”横空而行。这些彰显中国由富到强的人间奇迹,理应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中心题材,成为中国文艺家无比丰富的灵感源泉。

但是,面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中国文艺尚未产生与此相称的伟大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是当前文艺发展格局中很难令人满意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许多文艺家脱离时代、脱离生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与体悟。有的对人民中涌现出的“遍地英雄”视而不见,对人民伟大实践的历史成就熟视无睹,蜷缩于历史角落之中,兜售宫闱权术,托举才子佳人,以帝王将相遮蔽人民大众;有的躲在象牙塔内,囿于方寸天地,雕琢一己小我,咀嚼个体悲欢。更有甚者,以庸俗、低俗、媚俗戏说生动实践,以“明星”、“达人”取代民族英雄。疏隔实践、碎片生活,几成风气。

人民创造的物质成就是直观的、具体的。然而,在这些具体而直观的成就背后,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宏大主题和时代气象。以此为素材,书写宏大叙事,必须由具体入手、细节入手、直观入手,以小见大、由简至繁,言本质、言规律,细微之处见精神,点滴之中见崇高,写出党的领导之英明,写出人民奋斗之艰辛,写出民族复兴之大势。凡此,“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4]此为时代书写之道。一切有出息的文艺家,都应脚踏大地、深入生活,做实践的参与者、记录者、引领者,在实践中书写作品,在作品中彰显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既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也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往和期盼就是动力,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更大的步伐,也对新时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国文艺理当达济天下、追求崇高、礼赞美好,不断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伟大作品,谱写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壮美华章。

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的文艺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79页。

[3]《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4]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3页。

(作者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