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皇族家谱
启发破译周期表
1868年春,地处上海的江南制造翻译馆正式开馆。担任翻译委员的徐寿由此定居上海,开始了后半生在文化领域的创造生涯。
徐寿不谙外文,但长于国文。当时流行由熟悉外文的人将外文口译成汉语,然后由擅长国文的人修饰成文。林纾就用此法成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在科技翻译领域,徐寿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且有不少创新成果,体现了“天下第一巧匠”的巧劲。
徐寿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其主要功绩是主持翻译了大量化学著作,并成功首创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法。
翻译化学著作,最大的拦路虎是如何将元素符号的字母译成汉字。当时,有人把元素符号的字母音译成汉字,如把Li(锂)翻译为“梨”、把F(氟)翻译为“肥”;有人则直接音译,如把Mn(锰)译为“孟葛尼斯”;还有人把“氢”写成“轻”,把“氮”写成“淡”等。如此五花八门的翻译,让人莫衷一是。
那么,徐寿是如何破解此难题的呢?相传,这里还有一则故事:一天,徐寿在书坊觅到一份明代家谱。其中,有很多名字都与金属矿物有关,直觉告诉他这对翻译化学元素有帮助。
细读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明朝皇帝的家谱。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作了20多首五言诗,要求后代男丁取名字时按诗中的字排序。第一个字按辈份取,第二个字遵循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取。然而,随着皇子皇孙越来越多,诗中的字不够用了。于是,古书上的生僻之字都被一一找了出来,而且还生造出了诸如汞、钋、钛、烷等偏僻字。
徐寿看后大受启发:一是没有名字的新事物可自造新字,二是造字不妨借助“木火土金水”来完成。于是,他同人商量后,在《化学鉴原》译作中这样写道:“西国质名,字多音繁,翻译华文,不能尽叶。今惟以一字为原质之名,取罗马文之音首,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寥寥数笔,展现了他的卓越智慧,显示了他的工匠精神。
这样,徐寿根据汉字组合规律和元素符号性质新造了许多字。他采用形声法为主要方式,金属一概用金字旁加上音译之后的简单汉字合体,于是钙、镁、钍、铋等新字出现了;非金属的则换个石字旁,于是多出了磷、硼、矽等一干新字;对气体元素,则译成氢、氧、氮、氯等。据统计,《化学鉴原》 中共介绍63个化学元素中文名称。其中,由徐寿首创的有51个,沿用至今的达36个。
徐寿这种会意象声的造字、翻译方法,受到了国人的普遍认同。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后不久,人们就用此法破解了翻译难题。日本获悉后,立即派人前来学习,并引回本国使用。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化学元素已从60多种增加到100来种。而新发现元素的中文定名,还大体遵循着徐寿当年制定的原则。
一张细致绘图
铺就教育救国基石
教育救国、振兴实业,是近代仁人志士的夙愿。徐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格致书院培养的科技人才既是格致之才、精于技艺,而且还应懂得对技术之“理”和“道”的探究。格致,原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 《礼记·大学》。
徐寿创办格致书院,提倡科学、注重技艺,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要办学,先得有校舍,这就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于是,徐寿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李伯羲,得到财政拨款2000两白银。他又找到江南制造局的老朋友、上海道台冯焌光,获得慷慨捐银2000两。再加上其他中外人士的捐赠,共筹募到白银5000两。由此,得以征购一块空地(即今上海格致中学校址),开始建造院舍。
徐寿既能筹集资金,又能挥笔绘图。考虑到书院是为了培育中国的技术人才,校舍应符合中国的建筑形式,因而经过他的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周密设计和细致绘图,一张体现中国气派的设计图纸跃然而出。
同时,为准确核算成本,他还到市场了解行情,对工程所需的材料、人力、工时、人工费用等一一作出调查、核计。据此,制订了整个工程的开支预算,并将设计图纸上交董事会。
但是,因董事会里洋人居多,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招标方式,延请几位建筑师分别作出设计方案和预算,交由董事会择优选定。
几个月后,董事会审阅设计方案和预算表。经过分析比较,最终认为徐寿的图账最清楚、最合适,“董事会议定见,请其料理此事”。徐寿不负众望地担起了重任,不仅废寝忘食地工作,而且还下工地督造,一心扑在工程上。3个多月后,一幢漂亮的院舍拔地而起。
格致书院落成之后,徐寿将自己生命的最后10年时光贡献给了书院。在这里,他又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几个第一。例如,创办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第一次采用实验教学法,等等。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徐寿等人在格致书院开创的化学课表演实验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100多年来一直为化学界沿用,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际,徐寿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