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平易近民 民必归之

【2018-01】平易近民 民必归之

这一幕让人难忘: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和道德模范时,习近平总书记挪开椅子、拉着站在后面的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边。网友对此点赞如潮。这一举动让人感慨。我不由得想起了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岁月洗尽铅华,洗不去人们深藏内心的记忆。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帮七旬老人拉架子车,给乞讨老汉送去身上所有的钱、粮票,还把外套脱下给这位老人。这些不经意间做的事,看似寻常,实则不寻常,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懂得,把根深扎于人民群众、把情紧系于人民群众才是共产党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现。

时下,有些党员干部淡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把群众意见当“耳旁风”、把群众路线当“套路”,只满足于“隔岸看花”,不愿“下水摸鱼”;只习惯于“坐着轮子转”,不愿“扑下身子干”;还有的只想自己升官发财,哪管群众梦想;只想个人安乐,哪管群众困难。这样的官,看似有官样,实在是“虚样子”,只能让群众敬而远之。诚如陈云同志说的:“如果一个领导者架子搭得很大,面孔死板板的像阎王那么可怕,一定没有人去接近他,即使和他讲话,十句话也要忘记八句。”这样的官,除了走向官僚主义,不会有其他出路。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身官气者,市侩气必多,质朴气必少;铜臭气必多,清新气必少;邪气必多,正气必少。那些一心只想品官味、过官瘾、长官气的干部,与群众距离只会越来越远,隔阂只会越来越深。

殊不知,一个人,不论当什么官、在多高位置,如果不把老百姓当回事,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是迟早的事。

锅热饼靠,情浓民依。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想”到群众心坎里、“坐”到群众板凳上、“干”到群众家门口,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让群众在我们的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草帽书记”杨善洲为绿化家乡的荒山,不辞辛苦,宵衣旰食,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沈浩为带领小岗村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他们用真情和行动,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也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认清自己从哪来、到哪去,坚持人民至上,找准自身定位。唯有如此,才能回答好“为什么人、做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才会在行动上接地气,在民心中凝人气,勠力同心,共襄伟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