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民俗功能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踏青郊游遂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后生踏青,攀个好亲。”春天是春情萌动的季节,所以踏青时节总会有一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发生。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话。
清明踏青时,人们还乐于进行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等多种户外娱乐活动。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游戏等习俗活动以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农事和饮食活动。前者与清明节气相关,而后者则体现了中国节日重饮食的一般特征。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饲蚕春耕、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所以民间有祀蚕神、禳白虎、请蚕猫、买桑叶、饭牛等与农事相关的活动。而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伴随着特定的饮食习俗,清明节亦不例外。在许多地方,清明食品被赋予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我国历来以农业立国,清明节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关口,因此,许多地方的清明饮食活动就表达着祈盼丰收的良好意愿。对于清明节日食品,各地的人们不仅自己享用,还在亲戚朋友之间互相馈送,并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比如在山西南部地区,人家通常要蒸一个很大的象征全家团圆幸福的总“子福”,上坟时,将其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这样,在与亲戚朋友、逝去祖先共享的过程中,清明节食品发挥着敦亲睦族的重要功能。
死生并置——清明节的独特气质
综观清明节的诸多习俗,可以发现,清明节的独特气质在于它凝聚着中国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而珍爱生命与慎终追远便是深刻思考后获得的答案。
常日里,死人的坟墓与活人的生活相隔很远,活着的人总以为死亡是在自己触摸不到的距离。但在清明节,这边厢是在杨柳风杏花雨中欢歌笑语的血肉之躯,那边厢是一丘坟土下默默无言的枯骨一把;这边厢就是自己的现在,那边厢虽是别人的现在却也正是自己的未来。珍爱生命,是清明节给人的启示,但又不仅仅是启示,还是场合与机会。它时在春天,得以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它拥有众多在户外开展的习俗活动,是对参与者生命力的张扬。
从对社会的角度看,清明节将死生并置,展示的将不再是“向死而生”的矛盾,而是不断死亡中的绵绵瓜瓞、生生不息。清明节以其特定的扫墓习俗,周而复始地提醒人们:祖先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祖先的功业是我们继续前行的立足之点。正是在不断的死亡、不断的新生中,历史得以伸延,国家与民族得以存续。为此,我们必须慎终追远,善待死者,永存一颗尊敬和感恩之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