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节期上占据了清明节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在节俗上吸纳了寒食节的习俗活动而形成的。其形成时期的特点奠定了清明节的基本格调,一直到今天,扫墓祭祖、踏青游戏仍然是清明节的核心节俗,珍爱生命与慎终追远仍然是清明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祭扫的精神意义
在我国许多地方,扫墓是清明节前后都可以进行的一项习俗活动,但如今人们更集中在清明日当天进行,所谓“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在以土葬为主的时代,清明扫墓程序各地大同小异,主要由坟前祭拜、培修坟墓、食祭余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祭拜所用供品除了一般的纸箔、酒醴、香楮之外,往往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物品。
祭拜时给祖先送纸钱也是十分流行的做法。纸钱又叫寓钱,取寓真钱之形于纸之义。唐朝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节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唐人便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直到今天,抛撒、标墓、压纸等还是清明送纸钱的重要方式。不过,近来在城市中,以献鲜花代替送纸钱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报本崇初祖,数典颂轩辕。”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之外,清明时节,人们还会祭祀缅怀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对当地先贤进行祭拜。如四川都江堰举行清明放水节,以感恩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造福一方百姓的功业;陕西勉县举行为期3天的“诸葛坟会”,以纪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相诸葛亮;山西介休则对爱民忠君的介子推进行祭拜……而机关、学校、企业组织、民间团体等组织工作人员和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也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新的风俗。
对于逝去的生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缅怀方式。中国人对祖先与前贤的祭拜是一种道德信仰,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纪念与缅怀,不能简单以“迷信”视之。如果我们综合考虑清明节的扫墓祭祖行为,可以发现人们所祭之祖实际上处于不同的层面,有一家之祖,有一族之祖,有一地之祖(贤),有一国之祖(贤),正是这不同层面的祭祖行为,让人们在不同层面具有了血肉联系,也因而拥有了不同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