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2)

摘要: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关键不在于政党制度形式是不是竞争性的,而是在于它是否真正反映并实现了民主的价值。我们的政党制度,有根、有魂、有能,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理论逻辑在中国的土壤上产生的,取得了很好的治理绩效。今后,新型政党制度要强其根、聚其魂、用其能。

第二,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利益团体的分化与多元化。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改革经济体制,修订政策,这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特权阶层与垄断行业的政治、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威胁;一些熟悉国际法律、精通高新技术的新型人才迅速致富;在外来经济的冲击下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也有所增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后人们对执政党的期望值提高了。如果政党不能持续满足这种期望,则势必对政党的组织认同和绩效认同产生不利影响。人们对政治民主与经济生活的期望急剧膨胀,要求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也大幅度提升。

第四,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加剧。国内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会对执政党的组织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一个基本前提。全面指的是领域和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以及工农商学兵、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是全方面、立体化的“全面”。加强指的是力度。党的领导讲的是方式和方法,要总揽各方,同时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一定要处理好,做好党建工作的“加减乘除”。“加”是要有抓手,党建+互联网、党建+社工,等等。“乘”是要发挥合力,要引导各个组织团结在我们的周围。“减”和“除”就是我们的党,尤其在基层,在某些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领导和执政的区别。

那么,如何完善呢?回归到政党认同的形成基础,包含四个方面:意识形态的认同、组织的认同、领袖的认同、绩效的认同。

第一,强化意识形态的认同。我们要建立一个适度包容开放的意识形态系统,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这是由我们的政党性质、政党与国家的关系、长期执政这些特征所决定的。但是包容开放也要适度,有的时候无所不包,也可能有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不仅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也会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在人人都在理性维护自己利益的价值多元时代,如何让公众认可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首先,要维护公众的经济利益。公众能否认同政党的意识形态,其往往会与政党是否真正确实代表了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其次,要拓展公众的参与渠道,做好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民主制度保障。公众也只有在真正地、广泛地、深入地政治参与活动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也才能有对政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认同,制度也才有生命力。最后,要引领文化潮流,建设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理性认知环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形态,要保证执政党意识形态有较高的认同度,不能只依靠强制的灌输和教育,而更多的是要靠说服和论辩,要从理论上引导文化潮流,营造一个认同主流政党意识形态的理性环境。为此,一是要自信而包容。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先进性和意识形态抱有足够的自信,不怕风吹雨打,不怕辩论争论。包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党意识形态自身的包容性,二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第一个方面是指,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意识形态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构建一个凝聚各个阶层共识,反映大多数人利益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包容性的意识形态。第二个方面是指,在保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的前提下,要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存在持包容的态度,要在争论、论辩与说服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真正理性地、发自内心地接受我们的政党意识形态。

二是要示范和践行。政党的意识形态需要践行,需要政党意识形态的提出者、倡导者和拥护者的示范。落马的原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如此这般,如何能让公众信服和认同?无论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其领导者所提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就首先需要自身的带头践行,否则让公众信服和认同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三是要平实而柔和。政党的认同的传播途径和载体主要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政治参与等。无论是哪种途径和载体,都需要在形塑政党认同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客体的语言,用他们最习惯接受的方式、途径、渠道等潜移默化的使之自我内化,发挥移情效果。形式平实,方式柔和,激发理性、倡导辩论,引导自觉,形成有序的政党意识形态教育与反馈系统。

第二,强化组织的认同。要发挥政党组织的制度资源作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拓宽意见表达渠道。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不但对国家民主、社会民主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对政党组织内民主也有新的希望和要求。适应这种客观形势要求,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来提高党的影响力,成为当前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要充分发挥党员主体意识,扩大党员的直接参与,让他们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投诉权。在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为广大党员提供充分的机会。如果党内民主不发达,政党不为党员提供一个充分的意见表达渠道,党员的利益和要求就会处于被压抑状态,导致政党与党员之间产生隔膜,形成信任危机,党员就会寻求其他的表达机会和解决途径,这样执政党的认同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改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还要抓好反腐败工作,用反腐败赢得党心、民心。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三,强化领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也跟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密切相关。在革命时期,党的领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巨大功绩和献身精神得到了人民的景仰,这为政党认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对老一辈革命领袖的诋毁和质疑,这会对整个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产生巨大影响。我们要对政党领袖进行恰当的政治传播,让社会公众对政党领袖及其个人魅力有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认同。

第四,强化绩效的认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追求利益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目标和动力。公众评价政党是否代表了自己利益的机制和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本阶级的生活水平是否稳步提高,以及大多数政策的出台是否对本阶级有益,这往往是普通公众评价政党是否代表自己利益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政党在执政时必须创造能够给民众带来更多现实物质利益的条件,物质利益是生成和实现认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要以执政绩效来不断满足民众的物质要求,充分体现政党对民众的关怀,进而用执政的绩效巩固政党认同,达到执政绩效与政党认同的良性互动。执政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我们的政党制度,有根、有魂、有能,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理论逻辑在中国的土壤上产生的,有着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治理绩效。今后,新型政党制度要强其根、聚其魂、用其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