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核心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 立足原始创新策源地

中关村核心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 立足原始创新策源地

摘要:2018年是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发展提升聚力的一年。这一年,中关村核心区将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贡献新的力量,力争2018年实现园区总收入同比增长10%。

2017年,中关村海淀园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4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过8980家,同比增长约18.5%。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7家,占全国总量的1/4,总估值近1500亿美元。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符合新经济特征的企业占比高达73%,新经济企业总收入占中关村海淀园纳统企业总收入的76%,远高于全国33%的平均水平。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30年来,中关村核心区从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到原始创新策源地,从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到大力培育新动能,从腾笼换鸟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30周年。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关村核心区再踏新征程,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深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重构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着力实施空间资源优化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业服务提质工程、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改革创新引领工程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中关村核心区的原始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效率和能级,增强辐射带动力,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贡献新的力量。

创新政策发力

中关村科学城迈上新台阶

三十而立的中关村,已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符号,成为我国创新精神的一大象征。

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释放巨大动能。在人才方面,“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文件,鼓励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试点出入境管理改革措施,支持企业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在技术方面,围绕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实施“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赋予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在资本方面,率先开展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率先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先行先试政策环境让中关村创出了经验。如今,对于处在新时代的中关村而言,实现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作为中关村的发祥地,海淀区精准把握创新的发展脉络,率先做出了新时代的新尝试。2018年1月,海淀区委、区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海淀创新发展16条”,着力解决中关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着眼于在更高层级和更深程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注重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

“海淀创新发展16条”不仅将持续完善创新基金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同时,海淀区将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

而“海淀创新发展16条”的另外一大亮点是积极构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新型城市形态。

除了“海淀创新发展16条”全面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外,中关村核心区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11月24日,全国首个地方性支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发布。按照这一规划,到2020年,中关村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优化创新资源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挂牌设立“中关村外籍人才服务窗口”;“藤蔓计划”被科技部纳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项目行动计划”;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三站”建站总数达102家,累计进站院士79人次。

如今,海淀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040人、“海聚工程”人才319人、“高聚工程”人才248人,分别占北京市的70%、36%、67%。678人入选“海英人才”,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八成,拥有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者超过四成,充分体现了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及中关村人才特区核心区的示范引领地位。

人才与技术在中关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资本的快速涌动。而资本的聚集,又加速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数据显示,中关村吸引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的1/3以上。在中关村,资本已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目前,海淀区形成40余支基金、总规模580亿元的“海淀创新基金系”,强化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其中,海淀区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民营企业、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合作设立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年度规模达2400万元,2017年支持项目55项,已完成拨款;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募集至119亿元;海外创新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累计完成10个项目投资,加快了全球创新联动新格局的构建。

“创新,科研是基础,但只有科研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创新应该贯穿科研到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全过程。”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目前,海淀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基础牢固,但要走向市场,与硅谷、波士顿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于是,铆足了劲的中关村核心区,不仅仅基于自身发展的“小角度”俯仰自给,而是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层面去瞄准全国、瞄准世界。

2014年6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成立;2014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2015年8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2017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2017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成立;2017年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立……

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积极拓展基础前沿和应用技术研究新布局,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如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正式运转,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有力推进,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中科大北京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时,中关村核心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取得新成效。海淀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达成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科研资源体系及平台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科技金融布局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5个方面开展一揽子、全方位合作;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在美国硅谷、我国香港地区设立分院,联合多所国际高校,系统地开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精尖技术研究,建成柔性电子、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水处理技术、能源材料与系统等5个国际协同创新实验室,实现108个项目成果转移转化,吸引社会总投入近12亿元。

如今,在人才、技术、资本的推动下,中关村核心区正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聚焦前沿产业

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2017年11月6日,寒武纪科技公司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该芯片采用与“阿尔法狗”类似的深度学习技术,适用范围覆盖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的重点应用领域。

2017年12月20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关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地平线公司成功发布我国首款全球领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中国芯”,以“算法+芯片+云”的旗帜性成果,打造了创新性的中国方案。

此外,中关村核心区还涌现了诸如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公司达闼科技,国内惟一在白色家电市场实现大量应用的人工智能芯片供应商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世界首台室温液态金属打印机的“梦之墨”团队等。

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积极科学谋划整体产业布局,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拉动园区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11月,实现总收入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总量占园区的70%。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总收入1888亿元,高端制造产业总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10.1%、9.9%。

同时,中关村核心区强化新兴产业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高精尖产业结构。

在人工智能领域,以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地平线、深鉴科技和云知声为代表,围绕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形成集群式突破,在共享出行、金融支付和安保领域形成深度交融。百度和数码大方分别获批筹建国家工程实验室,佳讯飞鸿与北交大共建智能科技研究院,小米发布首款自主研发中高端芯片“澎湃S1”,成为全球第4家手机、芯片自研“双全”企业。

在大数据领域,以数据堂、百分点和腾云天下等新兴企业为“发力点”,搭建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百分点作为我国惟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企业入选亚太地区大数据厂商TOP25榜单。

在工业网络安全领域,匡恩科技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工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填补了我国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领域有效工具和方法的空白。

在轨道交通领域,神州高铁、纵横机电等龙头企业搭建轨道交通运维仿真平台。成立中关村智联轨道交通运营产业联盟,打造“技术+市场+资本”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抱团发展。

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北京大学5nm碳纳米管集成电路项目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紫光展讯研发的16nm工艺的LTE多模芯片,测试达到稳定量产水平。

孵化双创基因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目前,中关村核心区培育出了别具一格的生态系统:在创业咖啡馆里,“买一杯咖啡就能工作一天”“一张办公桌就可以注册企业”;在全长不足200米的创业大街上,每天都有大量来“找钱”的创业者和大量“找项目”的投资人……

中关村核心区样本生动证明,撬动孵化这个支点,崛起的将是整个创新链条。

作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创业大街自2014年6月开街以来,累计孵化团队2459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315个,获得融资905项,融资成功率为36.8%,总融资额达141.8亿元,融资超过1亿元的团队有50多个,独角兽企业2家。

中关村智造大街聚集了芯视界、分音塔科技等47家拥有高端核心技术的企业,入驻率达95%以上。“北京的软件和互联网发展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位置,但硬件的发展和创新存在痛点。可以说,北京创新生态发展的痛点或短板就是硬件。”中关村智造大街首席执行官程静表示,中关村智造大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补充了北京硬件产业发展的短板。“智造大街为硬件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图、样机呈现到各种资质认证、再到上市之前的一站式服务,以最快的时间压缩上市周期。”

此外,海淀区加快疏解整治,淘汰了低端产业,实现“腾笼换鸟”,优化发展空间。其中,中关村大街沿线进行改造提升,进行创新要素的导入,入驻前沿技术企业16家;金隅建材工业基地改成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逐步深入,50余家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企业入驻园区,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

如今的海淀区已初步形成9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55%),105家市级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49%),67家创新型孵化器(占北京市的70%),21家大学科技园、150家集中办公区的创业服务体系,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形成由集中办公区、创新型孵化器、创客小镇、专业园区等不同载体构成的能够满足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双创生态体系。在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城市评估中,北京市海淀区名列第一位。

实施“五大工程”

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2018年是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发展提升聚力的一年。这一年,中关村核心区将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贡献新的力量,力争2018年实现园区总收入同比增长10%。

着力实施空间资源优化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以创新功能提升为引领,以空间优化布局为抓手,统筹谋划科学城总体格局,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确保科学城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互融互补,打造创新引领、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世界典范科学城;导入落地一批“顶天立地”的重大项目,重塑高端创新要素配置体系;聚焦完善基金体系,促进创新资本和创新项目深度互动。

着力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强化区域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目标,深入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和重点方向,高度关注空间科技、量子计算机、前沿光电、引力波等全球重大创新领域、重大前沿热点、重大科学问题,加快新领域、新技术、新方向前瞻布局;瞄准精准医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动态关注潜力企业,发掘对接亮点企业,跟踪服务独角兽企业;探索军民融合海淀模式,发布《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

潜心实施创业服务提质工程,加速优化双创生态体系。支持领军企业开展内部创新和协同创新,建设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双创生态圈,形成“大-中-小企业双向反馈闭环生态系统”;进一步用好、用足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首都国际人才港、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深化海英人才品牌建设力度,研究出台高端人才加速聚集政策体系,切实做好高端人才关怀、子女教育与公租房配备服务,增强人才在海淀的归属感,凝聚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合伙人”;持续推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贯标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能力。

全力实施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构建全球联动创新网络。全面总结、全力宣传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发展成就与经验,并从战略层面谋划海淀下一个30年创新引领的路径与机遇,进一步提升中关村核心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和高精尖产业链布局要求,打造“品牌输出+产业协同+园区运营+科技服务+配套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促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区域间双向交流协作;全力推动国际化布局取得实质性进展,助力企业在抱团出海中取得实质性布局,真正成为全球创新枢纽的桥头堡。

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引领工程,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充分释放存量政策潜力,促进现有政策集成化、便利化、普惠化;围绕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型城市形态,加快改革探索步伐,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行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当今世界,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时代给了机遇,历史给了舞台,继续做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中关村核心区定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登上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