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名”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王传喜,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日前,王传喜同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求是》专题刊文,对王传喜先进事迹的时代价值及示范作用作了重要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任,组织部门必须主动担当责任,以王传喜同志为榜样标杆,努力传承沂蒙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下好“选、育、用、管”四招先手棋,发掘、培育、带动一批王传喜式的好干部充分涌现,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的干部力量。
选拔上要坚持优中取优。1999年,王传喜刚接手的代村社区是人心散、治安乱、环境差、集体负债多达380多万的“烂摊子”,而经过18年的发展,2017年代村已成为集体产业总产值近26亿元、集体纯收入1.1亿元、人均纯收入6.5万元的小康村。18年的时间,正好是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青年所花费的时间,而代村恰如人的成长一般,在王传喜同志的带领下,实现了从乱到治、从穷到富的发展壮大。这其中,最关键的秘诀的就是有了王传喜这个好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的带头人,带来的不仅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更是众志成城促脱贫、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强大信念。组织部门作为选人用人主责部门,要自觉担负起这一重任,把选好带头人作为重要职责使命,牢牢抗在肩上,以严格的标准选出好人、选出能人,带动实现村级跨越发展。要着重从有经验的人中选。要重点从长期担任支部书记、有村级管理经验、了解村内实际、有一定威望的人中选拔带头人,确保能够较好的延续上一任村级班子的整体规划,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适应期过长、贻误村级发展的问题,确保村“两委”班子保持长久稳定,努力为村级各项事业发展打造一个坚强稳固的主心骨。要着重从有能力的人中选。要突出能带富、善经营、会治理要求,打破地域、行业、身份、年龄等界限,既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又注重打破传统任职形式,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从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等方式,确保农村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要着重从年轻人中选。要大胆起用年轻干部担当重任,放到村级带头人这个吃劲岗位上历练成长,辅之以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辅佐引导,必能于农村发展中触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培育上要精益求精。近二十年来,王传喜每年参加学习、培训、考察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即便在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之后,依然坚持笔耕不辍,勤奋学习,在学做互进中慢慢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人非生而知之者”,学习是永恒的话题,身为党员干部更应深谙此理。党员干部要有学习自觉。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党员干部一定程度还存在学习无用论,对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对党内集中学习活动,敷衍应付、习惯走走过场了事。殊不知,学习上走了过场,对自身要求就会不自觉降低,接受不到党的经常性教诲就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松懈心理,进而极易引发贪腐案件。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必须率先从思想态度上端正起来,牢牢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将理论学习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形成看到什么学什么、缺少什么学什么的思想自觉。在行动上要扎实落实,积极参加各类党内教育活动,学理论以提升政治站位、党性修养,学业务以提升素质能力、办事水平,学法律以提升法律意识、规范用权,以自身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组织要加大培养力度。当前,党内教育培训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教育效果不好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组织部门及时上手,对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进行丰富完善。一方面,要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不再简单涉及党的理论知识,而是将更多的业务知识、领导方法、心态处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纳入教育培训范围,对党员干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另一方面,要主动改进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丰富教育培训手段,既有理论教学,也有互动交流,既有会场教学,也有现场观摩,既有专家讲解,也有党员轮讲,通过多种方式交叉互用,形成教育培训的强大吸引力,主动抓取党员干部耳朵,吸引党员干部自主学习。
使用上要大胆果断。19年前,组织在经过详细考察后,大胆任命王传喜担任代村党组织书记。这一任命背后不仅体现了组织对王传喜能力的精准识别,更是大胆任用干部的一次成功尝试。干部选拔任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历来都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既要精准识别干部素质能力,合理安排调整工作岗位,还要善于发现潜在人才,敢于大胆破格任用。因此,要想承担好这一重任,少了胆大心细的能力万万不行。尤其对于情况复杂、矛盾丛生的基层来说,更需要组织部门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磨练大胆果断的能力,确保选得出好人、用得好能人。要精准识别干部。要主动改变以往只在干部考察期间了解干部能力的传统模式,深入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从日常工作中看其一贯表现,从点滴小事中看其潜力实力,从关键节点中看其责任担当,从重要任务中看其干事能力,从家庭生活中看其素质品行,从为人处事中看其群众评价,真正实现细微之处见真招、查实情,确保干部素质能力评定公正客观、真实有效。要合理安排干部。在干部职位安排上,组织部门要做到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干部能力是否符合岗位实际需求,能否胜任职位要求,还要注意在能力基本相匹配的多名干部中计算出比较优势,找到更合适岗位需求的干部,更要考虑不同岗位之间的人事调整,人员轮转,确保每个岗位都能找到相匹配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材、人尽其用。要十分相信干部。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把干部安排到这个岗位上,就要足够相信其有能力干好组织交办的工作,切莫万事存疑,消解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干劲。特别是对于身处重要岗位、改革一线的干部,要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对于其作出的改革创新决定,只要不违背大政方针,不掺杂私人利益,都要坚决的予以支持,绝不能仅凭一己之见或固有见识就给予沉重打击,阻碍改革措施推进。要大胆提拔干部。现实中往往越是能干事、越是能攻关的干部,越会因改革的大力度触及更多的传统利益,越会因其锋芒毕露招致他人的妒忌甚至流言蜚语。这就需要组织对这些外来信息加以甄别,不能偏听偏信,而要保持客观公正。对于真正干成事、干好事的干部,要坚决予以保护,成绩突出的还要大胆提拔、大胆使用,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确保能干事的不吃亏,干成事的有位子。
管理上要用心用力。近20年来,代村社区前后经历6次“两委”换届,班子中却没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选,更没有一人因经济问题栽跟头。这不光归功于干部自身的严格自我约束,还与组织的从严监督管理分不开。管好用好党员干部,除了要靠党员干部自身党性觉悟之外,还要靠外部纪律规矩、制度规定的层层约束,织紧织密制度的笼子,形成干事创业的紧箍咒,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严格制度规范,形成外部约束。要严格权力运行制度,建立权力清单,落实“签字背书”,规范党员干部用权;要严格督导检查,时间上不定期与定期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季度、年终检查相结合,形式上自查自纠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廉政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内容上日常工作与生活作风相结合,工作业绩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要严格惩戒机制,对于违反制度规定者一经查处,从严处理,绝不姑息,力求达到惩戒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批的效果。要旗帜鲜明撑腰,鼓励担当作为。对干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并不代表允许干部借口制度管得严、规定卡得紧就“明正言顺”的不作为、不担当、不干事。约束和激励,两者并行不悖。在扎紧制度笼子的同时,不仅要立足“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澄清保护机制,更要推动制度落地生根,确保制度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的“白纸黑字”,而是扎扎实实落到实际行动中“真实案例”,真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鼓励干部积极作为、大胆创新。要主动关心关爱,促进干部成长。归属感是干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人才之家,要主动关心关注干部家庭生活,积极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给干部以家的温暖,提升干部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发自内心为党为国为民干事的动力和激情。要积极拓展干部成长成材空间,打破干部晋升中的“天花板”、“论资排辈”等现象,让干部在政治上更有奔头、事业上更有想头。要严格组织生活,形成行动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再强有力的约束都只是辅助措施,关键还要看党员干部自身的党性觉悟。这就需要通过严格落实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教育引导党员在党内生活的大熔炉里锤炼坚强党性,时刻不忘党恩,从思想上率先树立起自我约束的“防火墙”,由内而外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袭,打造健康“肌体”。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816/1013548.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