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代的另一面

乾隆时代的另一面

摘要: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延禧攻略》《如懿传》让乾隆在2018年夏末秋初成为最热门的帝王。然而,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乾隆与真实的乾隆反差很大——

野史中,乾隆沉溺酒色。事实上,他不喜欢喝酒,平时基本不饮酒。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从不以酒字入诗。

电视里,乾隆喜欢私访。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微服私访归来的乾隆饥肠辘辘,在“王记酒铺”要了壶烧酒、几盘烧卖,感觉不错,便题了“都一处”三个大字。从此“都一处”名声大震。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清代皇帝有一套严密的保安制度,且皇帝如果微服出宫,被人发现了,会被认为是极不自重的荒唐举动。乾隆如此一个特别重视规矩、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后世帝王楷模的皇帝,不可能经常私访;即便有过一两次私访,也不可能还到处给人题字,暴露身份。

刘罗锅没事就和乾隆开玩笑?事实上,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对大臣最为严厉的皇帝之一。

这位世界上迄今为止掌握实权时间最长的君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张宏杰所著的《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饥饿的盛世》等书,也许可以帮您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复杂的乾隆——

他是传统帝王中减税最多、救灾最卖力的皇帝——平均每年救灾的钱,是雍正年间的十多倍;多次免收农业税,先后五次普免全国钱粮。据《清代的国家与社会》一书统计,乾隆一朝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两亿多两白银!毫无疑问,是中国历朝之冠。

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对农业最重视,也最有办法的,积极推广红薯、玉米,使乾隆一朝的粮食产量创了历史纪录,引发人口爆炸,支撑着各项社会经济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然而,让许多人意想不到,也不愿相信的是:乾隆盛世是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

人口增长吞没了农业发展的成果,乾隆年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来的历代最低水平。比经济落后更令人惊讶的,是国家治理手段上的落后。

他极力扩张君权,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是清代后期士大夫道德与精神的迅速堕落。

他将文字狱的魔爪伸向下层文人及普通百姓,可见其把防范和打击的重心从官僚体系转向了社会底层。

他大修《四库全书》,然而,史载他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而其晚年对马戛尔尼使团的拒绝,更是让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会。他去世41年后,当年曾受其接见的英国人小斯当东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提案……

《饥饿的盛世》中写道:“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

当乾隆带着“十全老人”的荣耀进入历史,他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却像定时炸弹一样,一一爆炸。

“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张宏杰说乾隆: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1.中国读者对乾隆最大的误读是什么?

影视和文学作品提供的乾隆形象,包括二月河写的乾隆皇帝的形象跟历史上真正的乾隆差距还挺大。

乾隆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

他是一个军事家。“十全武功”,就是说他指挥过十多场大的战争。

他还是一个诗人。乾隆一生写了三万多首诗。全唐诗汇集了唐朝两千多个诗人的作品,一共也就三万首。乾隆一个人一生的创作量相当于全唐朝两千诗人的总量。就数量来说,可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他也是第一名。当然,数量多了,质量也就比较平平。

除此之外,乾隆还是一个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天赋非常突出,懂得起码五种语言——满语、汉语、蒙语、维吾尔语和藏语,起码满、汉、蒙这三种语言能够进行思维,非常熟练。乾隆后来写过一本有关准噶尔蒙古的源流的学术著作,就是直接用蒙语写的。他也能用维吾尔语和藏语进行日常对话。一次,六世班禅从西藏来拜会乾隆,乾隆就用藏语跟他交流,让班禅吃了一惊。

2.为什么说读懂了乾隆,就读懂了中国历史,读懂了中国政治?

乾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统治成绩?最主要的是他有效地汲取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中国传统的统治经验集大成。乾隆从小受的教育特别好,他特别喜欢历史,把整个中国通史研究了很多遍。这个人又特别聪明,特别会运用这种政治手腕,其统治消灭了中国历朝历代对皇权的几乎所有威胁——把任何他能够看到的不稳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他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对社会各个层面都做到了强有力的控制,造成了持续60年的政治高度稳定、社会高度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形成了康乾盛世当中最繁荣、最高峰的阶段。以上讲的是乾隆的成功。

但是他自信天朝高高在上、无所不有,在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的时候,他却进一步闭关锁国,把清朝的开放由四个口岸缩小到广州一口。乾隆晚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对其提出来的要与大清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要求不屑一顾。所以说,乾隆落后的外交思路,与后来清王朝的衰败,有着直接的联系。

3.作为普通读者,应该如何从历史学习中汲取营养?

学历史关键是要自己善于思考。

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读史关键的是方法,而不是必须要掌握历史多少具体的知识点,不是要当两脚书橱——光记住一些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我们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每个记性好的人都能生活得很好。很多人记性很好,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妈,她的记忆力并不错,说起多年前的什么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非常生动。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坚决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冲撞了什么不洁的魂灵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就能够治好。偶然两次巧合烧完纸后不久病真的好了,她的理论因此更加强化,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直到她五十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而去世前,她都认为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4.作为专业研究者、写作者,历史(帝王)题材的写作,如何在晦涩难懂与皇家八卦间找到有效地平衡,让历史读物变成好吃又有营养的大餐,滋养当下的读者?

作为一个曾经被历史教科书折磨的学生,我经常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去考虑我的写作能否在传达见解的同时给读者带去阅读快感。因此,我的写作过程既是坚持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过程,又是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地讨好我的读者的过程。我坚信,面对普通读者,并不妨碍我写出有分量的好东西,或者说,更有助于我写出好东西。

“历史比小说更有趣”,我想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小说的细节毕竟要靠作者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因此站在现世的角度观察人性,只能看到一隅。而历史提供的细节则要丰富传神许多,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更震撼人心。

写作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到提供史料的真实可靠。我的作品,结论也许让人感觉新鲜、另类、富于颠覆性,但我所依靠的是其可信度被经过严格考验的历史材料。

作为“非专业”的历史类读物写作者,许多探索当然是站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幸运的是,这几年来,我能越来越多地看到有性情、有风骨、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许多优秀的作品对我都有帮助。同时,别人消化过的史料毕竟不能完全适合我的需要,我还不得不大量搜寻使用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中国历史史料的丰富是世界罕有其匹的,特别是大量野史的存在,给作者们使用史料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我在使用史料时分外小心。

我一直十分尊重读者们把历史讲得轻松、好玩、有趣的要求。打个比方,历史事件在史书中已经被风干,成了脱水食品。我的努力就是给这些食品浇了一壶清水,让它们又一次翠绿可人。

与此同时,我还清楚地知道,大部分读者不仅需要“史实”,更需要“史识”,或者说“思想含量”。这种“史识”,不是指史书中那些可以供我们经世济用的权谋、方略,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永远不要低估大众的需求品位,特别是不要低估这种需求的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