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展望

【2018-10】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展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积跬步至千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不仅要以历史的眼光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未来的深化改革、持续开放之路。

经济增长实现三大转变

从纵向看,改革开放的40年间,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并成为对外贸易大国;在国内,随着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日渐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可以说,40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我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如果以2008年为分界把改革开放40年分成两个阶段,前面30年、后面10年选取三个横截面来观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可以看到三个比较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变为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增长,第二个转变是经济结构失衡日渐趋于平衡,第三个转变是宏观金融由相对稳定转变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之后,我国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12%以上,从2008年尤其是201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个位数,到2017年已经连续三年经济增速在7%以下。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背后的逻辑是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一场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的转型,过去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加平衡的经济结构和加速的产业升级为动能的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2008年之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经济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消费疲软。2008年以后,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上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投资贡献率为92.3%。2017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8%。2013—2017年5年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均56.2%,超过同期投资年均贡献率12.4个百分点。到2018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随着投资利率的不断下降,我国经常项下的顺差也逐渐减小,外部账户失衡的问题也不再成为其他国家诟病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借口。

从金融稳定方面来看,40年来,我国的金融系统相对稳定,是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中少数没有发生过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之一,但2008年以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在上升,2015年达到顶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监管部门的不断防治下,当前的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已趋于缓和,但跟2008年之前相较仍处于较高水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之一。

结构性调整是关键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上述“三大转变”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面临发展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

经济增速上,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是以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为依托的,这一方面是我国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另一方面就是西北重工业制造业,这两方面就像两支引擎,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随着要素市场的改革,曾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难以为继,资金和土地价格上涨导致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国际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也失去了高速增长的动力。

经济结构上,随着人口红利释放殆尽,劳动力市场从严重过剩到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使得居民消费比重在GDP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改革开放前30年的改革措施是一种相对“不对称的市场化”,一方面是要素成本被人为压低,另一方面是要素配置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等,实际上是以居民来补贴生产者、投资者和出口商,这也是经济增速越快,经济结构失衡越严重的原因所在。近10年来,我国要素市场不断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价格的改革等都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保持新常态增长,正好给经济结构调整腾挪出空间。

在金融行业,发生金融风险的主因就是高杠杆。一方面,过去由于人为压低利率,许多大中型企业不断增加投资,提高杠杆,而当前经济需要产业升级,在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时对原有的企业融资去杠杆,就会使得风险暴露;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得金融不断创新,脱媒现象严重,监管创新滞后于金融创新,也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

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促进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推动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和转型升级,必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通过持续简政放权,推行“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今后要更加发挥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继续稳妥推行要素市场改革。在金融业放开资金价格管制,使利率能如实反映资金供求,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并同时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转变。在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放开户籍制度管制,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不仅能够稳定城市经济的劳动力供应,还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政府减少直接干预生产的行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减少直接干预,并不是简单地取消政府的作用,政府的重点应放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与科研、金融服务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加强金融监管,重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08年以前之所以金融系统相对稳定,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覆盖风险,另一方面是政府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目前看这两个因素在今后都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金融风险便逐渐暴露。改善金融监管,必须明确短期和长期的监管目标。我国的监管部门往往同时肩负监管和行业发展两大重任,政策目标出现冲突在所难免,因而,金融监管短期必须考虑政策目标协调的问题。长期而言,则必须提高监管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进步,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是关键。当前,很多创新都是针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支持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只能是技术进步。要促进技术进步,必须创新金融服务,以金融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好的金融创新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二是风险可控。围绕这两个条件,我国的金融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加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说明金融资源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融资贵反映的是资金供需决定的市场利率水平,融资难反映的是资金利率被人为压低,造成供需缺口,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而金融创新第一步,应是加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改善当前的金融结构,使之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创业。当前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以储户的存款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创业不符合风险管理的需求,因而,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除此之外,在资本市场普遍缺乏耐心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培养投资者的耐心、加强政府率先投资等方面做出表率。

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改善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服务。我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但受制于成本高和风险难控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有场景的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多个领域的落地,可能会推动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党以极度的危机意识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继续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续写中国改革开放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 D619;F1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10-0021-03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