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

日前,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的《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并获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评。据《人民日报》的专门报道,《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一书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的一部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开卷篇,以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的一部分《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收卷篇,收入习近平同志论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稿42篇,约13万字。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深情地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昌盛。由此,“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强大反响。如今,“一带一路”已经由倡议变为积极行动,由美好愿景逐步走向了现实。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赋予了中国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仅在国际社会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了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合作平台,集中彰显了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与向往。当下,由中国政府持续推动、相关国家积极参与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尝试架构一种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化新格局,并有望在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破除当前全球经济的治理困局,引领和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多元化新时代。

从历史维度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继承性和开创性发展,是对我国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塑造与拓展,同时也是对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精神的大力传承与弘扬。从现实维度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全球治理失衡失序的背景下进行实践的,是当代中国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的有益探索与积极尝试,是国家外交层面和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上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指引,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和原则,寄希望于与沿线相关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共同打造利益、责任、价值、情感和命运五大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最终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其中尤以促进实现“五通”为极其重要的倡议内容,它通常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有益实践。

一是政策沟通。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蓝图规划。面对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难免会有一些担心与猜忌,也总有一些人习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必须做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公共外交和宣传解读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话语体系,正确引导国内外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报道;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夯实政府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蓝图、战略规划进行对接实施。

二是设施联通。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要想富,先修路。”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大都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瓶颈,供给能力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窘状着实有碍沿线国家“富起来”的美好愿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多、成本高并且回报周期长的巨大工程,因此这一方面的投资长期面临资金短缺有的甚至是奇缺的困境。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一直在加强和完善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持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庞大的资金、技术、施工队伍和建筑材料。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旨在改变沿线国家投资环境欠缺落后的历史面貌,通过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海、陆、空一体化设施运行网络,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从而促使沿线国家共同分享基础设施的建设红利。

三是贸易畅通。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意图和做法不得人心。有鉴于此,我们通过与沿线国家分别签署经贸合作协议、自贸协定文件、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与互助协定、相关谅解备忘录以及中长期规划纲要等等,积极倡导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不断加强产业投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共同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共同商讨、建设自由贸易区,着力破除投资障碍和贸易壁垒等问题,积极推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从而实现与沿线国家在人员、货物、资金、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在人力、物力、财力、地力等方面通达合作,不断做大做好互利合作的“友谊蛋糕”。

四是资金融通。就“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项目而言,通过与一些国际组织的多边开发机构以及沿线国家的一些银行、金融等机构进行常态化合作,可以有效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渠道以及资金支持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譬如,2011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设立,以及之后第一批入围项目清单的公布和不同年度基金项目的申报,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了中国政府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2015年7月21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正式开业以及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成立,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畅通了资金渠道和来源,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金保障。

五是民心相通。“大禹治水,重在疏导。”在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问题上,“一带一路”建设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灵疏导。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在于国家交往,在于民众相亲,在于民心相通。促进民心相通,就要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融通,就要促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相认知,就要切实尊重沿线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就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医疗、减贫、环保等方面的民生投入,等等。总之,沿线国家的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就是沿线各国通达合作、共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