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 何事不敢为

以身许国 何事不敢为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细微的个人梦,是千千万万个成才梦、创业梦、成功梦的总和。让每一个梦想都开花结果,是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是当代中国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时代呼声。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和社会进步之中。从扎根西部、科研报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锐,到锐意创新的海归创业者俞德超;从世界技能大赛摘金的“大国工匠”杨金龙,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他们虽然身份各异、岗位不同,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精神坐标,就是把个人梦、团队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创新创造的果实,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细微的个人梦,是千千万万个成才梦、创业梦、成功梦的总和。让每一个梦想都开花结果,是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是当代中国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时代呼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蔚起,国运方兴。群英荟萃、人尽其才之时,就是中国梦成真之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中国梦就有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强大力量。

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则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要聚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人才投入越来越大,人才环境越来越好,人才规模越来越大,人才结构越来越优。人才评价上,坚决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偏向,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能力性本质,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人才流动上,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盲目攀比,改变各地盲目抢人的状况。人才激励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维护科技成果所有者权益,允许科技人员按约定分享科技成果所有权,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落实和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广泛调动地方、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性,持续增强人才对改革的满意度、获得感。

良好的环境是集聚人才的最好伯乐,是对人才最好的尊重和奖赏。要为人才松绑减负,不能让繁文缛节禁锢手脚,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耽误精力。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思维”,鼓励奇思妙想、支持自由探索,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管理约束人才。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将环境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国人才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上下求索、前仆后继,甚至甘洒热血、慷慨赴死。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一批知识分子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要深入推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更加自觉爱党爱国,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

勇于担当、引领创新,是广大人才的精神底色和历史担当。当前,我国部分科研企业高管及科研人才在国外遭遇挫折,这其中既有某些国家企图在我国科技领域制造“寒蝉效应”,延缓我国科技创新、民族复兴进程,也有自身在一些领域“技不如人”的现实短板。中国科技发展不靠任何人“恩赐”,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广大人才尤当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聚焦“卡脖子”技术发愤图强、刻苦攻关,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要提倡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学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专心致志、凝神聚魂,纠正盲目追求论文数量、为发文章而发文章、在容易出成果的领域搞所谓“跟班式科研”等现象,反对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搞技术,就要不甘雌伏、奋发赶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加快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情感的力量,最是深沉而持久。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扶持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要善于运用沟通、协调、谈心等方式做思想工作,经常交心交流、关怀照顾,多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多同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在用真心、多交心、一条心上下功夫,把人才当知己、当亲人,做人才的挚友、诤友,“博采广求而多蓄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加快推动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作者:周湘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