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重点

把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重点

自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国发[2016] 48号,以下简称48号文)以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近一年来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反弹,资本市场活力下降,与降成本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市场流动性与信用、融资渠道的短期过度紧缩,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度凸显。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打赢防风险攻坚战的坚实基础,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推动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建设,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整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2017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一反2015年以来的持续下降态势,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银行信贷、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的利息成本增长较快。同时,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更为严重,融资期限明显缩短、融资渠道大幅收窄、直接融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增加。

实体经济企业融资的利息成本持续增加。从银行信贷渠道看,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从2016年12月的5.27%,上升至2018年3月的5.96%,上升了0.69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6年12月份的5.44%,上升至2018年3月的6.01%,上升了0.5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从2016年12月的3.9%,上升至2018年3月的5.58%,上升0.68个百分点。

从债券市场融资渠道看,企业债、公司债以及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利率走势均呈现上涨趋势。从具有代表性的7年期企业债券利率走势看,债信评级AA、AA+、AAA+以上的投资级债券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从2017年1月的4.78%、4.48%、4.18%,上升至2018年6月的平均5.81%、5.36%、5%。从3年期中期票据的利率走势看,债信评级AA、AA+、AAA+以上的票据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从2017年1月的3.87%、4.1%、4.37%,上升至2018年6月的4.71%、5.06%、5.48%。

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期限有所缩短。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年全国大型“降成本”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各类实体企业银行短期借款占其全部银行借款比重从35.21%升至72.78%。另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1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为77.0%,比上年同期低20.8个百分点。

实体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受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清理“影子银行”影响,大部分银行理财、资管计划等表外“类信贷”融资渠道被截断,实体企业对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的依赖度增加。实体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结构不合理问题更为严重。

企业债券融资隐性成本上升。近年来,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债务违约增多。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原因

货币与信用出现暂时性紧缩局面。随着对商业银行表内同业业务、表外理财与委托贷款业务及资管产品等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的规范,我国货币派生渠道大幅收窄,货币供应量M2增速明显放缓,从2017年1月的10.7%下降至2018年3月的8%。各类金融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惜贷、慎贷、抽贷”等信用紧缩局面,社会融资存量规模增速从2017年1月的12.74%下降至2018年6月的9.83%。当前,在“去杠杆”政策转向“稳杠杆”政策的导向下,人民银行必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稳定,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影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速度和规模,特别是流入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速度和规模仍将十分有限。

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尚不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的“脱实向虚”问题与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及承担风险能力的不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受经济体制、政府隐性担保和市场刚性兑付等制度性因素影响,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为私营经济、中小微民营企业服务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不能适应实体经济已经出现的结构化转变。金融机构在精细化经营管理、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契合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金融创新进展缓慢。金融监管举措对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引导性不足,导致货币与信用经常出现不对称的大起大落现象,尤其在一些国民经济薄弱领域表现更为突出。

金融结构优化发展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当前,我国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然远远不足,融资体系的结构仍不完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低。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社会融资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71.2%,而新增债券和新增股权融资占比仅为2.3%、4.5%。二是股票融资和私募、风投、四板市场融资发展缓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新增股票融资规模占比下降至2.8%,远低于占比11.2%的新增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和占比96.3%的新增银行贷款融资规模。三是金融结构优化发展滞后,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发展层次仍低,难以有效填补信贷资金收紧而释放出的市场空间,银行业对市场的垄断程度不减反增,与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与小微企业相关的信用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不足,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重点

坚持差别化管理,引导银行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坚持差别化管理原则,明确“强监管、防风险”政策也应差别化管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要实施单独管理,给予差别化对待,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类型划分,调整细化相应监管考核指标,下沉普惠金融服务重心,实现真普惠;降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资产风险权重系数至100%以下,并综合企业评级及债项评级设置不同的风险权重系数,节约商业银行资本;推进信贷资产转让以及债转股的市场化发展,盘活小微企业信贷资源,持续扩大试点银行和信托机构范围,增加合格私募投资机构参与市场交易。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供需匹配的个性化服务。强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优化信用评价模型,科学设定授信审批条件,适当减少信贷审批对财务报表、可抵押资产等“硬”信息的倚重度,降低小微企业申贷门槛;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增强对小微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的分析,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升对小微金融服务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宣传工作,让小微企业充分了解可获得的不同金融服务,增强小微企业选择应用金融服务的能力。

推动金融结构优化发展,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可以考虑三方面措施:一是推进创投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和便利化。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市场双创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适当降低双创债券发行门槛,调低净资产规模等财务指标要求,增加民营创投企业发债的可行性;将三大类“双创债券”纳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合格抵押品范围内,引导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投资双创债券,提高双创债券市场流动性和市场需求,扩大创业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空间。二是推动以小微企业为服务主体的股权投融资与交易市场建设。规范解决新三板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增强二级市场的投资功能。增加区域股权市场一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促进挂牌企业实现实质交易。完善网络股权众筹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互联网股权众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市场规则秩序,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在省级层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小微企业征信平台,依法采集、整理、加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信息共享,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