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繁荣

致力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繁荣

——三谈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传入中国的那天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无法回避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在碰撞冲击、吸纳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中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契合、融会贯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摄图网_500203369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革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但是,此时建立新中国已绝不再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与更替,而是一场全新的社会形态的伟大变革。社会革命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它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指明了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马克思主义秉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它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赖以实现的物质力量;而无产阶级的觉醒必然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寻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于是,中国“五四运动”便出现了两种本质相同的新趋势:一是自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积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像撒播种子一样,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华夏大地,并逐渐扎下了根、开花结果。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书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后传入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我们必须秉持这样的基本共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而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其文化资源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既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文化影响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西方文化反哺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国人,他们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在西方,但马克思主义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这要归功于“东学西渐”(指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它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发展,给欧洲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家以理论启迪,最终形成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优秀部分,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所共同拥有的科学理论,是一种具有国际意义的学说,并非是某一国家所单独拥有的专利。

还必须看清,20世纪的中国,当时的中国革命不是也不可能孤立地发生和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西方文化反哺中国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接受的,而不是作为德国的文化形态来接受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清醒认知。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最初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现,到经过大量翻译传入中国,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正在进行革命的中国社会的需求,可以为中国革命带来新的理论指导。这样,中国报刊上陆续出现了麦喀士(即马克思)和昂格斯(即恩格斯)的名字、生平及某些特点的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理论开始为人知晓。例如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最先提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但也正是由于概念不清楚、理解不准确、接受不自觉、运用不权威,以及译者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而对原著内容人为筛选等原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初尝试,以失败告终。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最初失败的教训启迪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并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要想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必须要将其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首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即创建革命文化。为此,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们殚精竭虑、艰苦努力,他们翻译传播、积极论战、科学批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发表过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和演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和第六号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大体分为历史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运动论三个部分,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篇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初理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1922年在《新青年》第九卷六号上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又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力作。首先是校正了李大钊文章的概念。用“社会制度”“阶级争斗”来表述“社会组织”“阶级竞争”,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取代“余工余值”,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对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再次是增添了“劳工专政”的新内容。把劳工专政和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争斗一起视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1921年1月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五号上发表的《马克思还原》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他写的《现代社会学》,是一本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仅在1926-1933年就先后印行了14版,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辩证唯物论。此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陈独秀提出的四个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唯物史观上。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之意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方法总论,是综合各学科的方法而说明人类知识能量的认识论。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1919年冬,当时被称作是湖南学生运动领袖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期间,热心搜索并研习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投身中国革命起,毛泽东便致力于探索和实践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等一大批著作中,都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很接地气。例如,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对立中有统一;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战胜的等,他非常善于用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显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消化与理解,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就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