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辩证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从经济学的供求关系角度讲,“融资贵”实质为资金供给曲线和资金需求曲线的位移所导致的价格均衡点的不断抬升,映射到实际表现形式为资金的供给小于资金的需求所导致的资金价格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融资难”是因,“融资贵”是果。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大程度上就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关乎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更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等有着深远影响。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的成因

部分民营企业信用缺失。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发展仍然比较粗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合规经营理念未能树立,不能满足现代金融风险管控的准入要求;随着要素价格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污染治理成本加大等因素,导致相当一部分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民营企业财务报表恶化、生存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靠前期高杠杆投入等方式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同时前期研发投入低,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在现代金融风险体系中往往被认定为高风险客户。

金融机构服务民企能力不足。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市场化转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专业化审批、独立审批。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经营方式、目标市场、风险管控手段等方面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欠缺,未能体现出各类信贷机构应有的差异化定位和分工。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依靠“牌照”垄断优势享受存贷利差等收益、承做部分国有企业项目就能将机构维持较好的运营态势,风险管控主要依靠简单看出身、看规模、强担保等手段,风险偏好扎堆追求规模大、实力强、运作规范、垄断优势明显的国有企业,没有动力创新业务服务民企。再一方面,“尽职免责”理念未能在金融机构有效推行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一避了之,服务民营企业专业能力不足,未能针对民营企业行业属性、地域因素、经营特点等出台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风险管控手段。整体经济形势向好时,对民营企业要求更高的融资成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强监管的大环境下,往往对民营企业收紧信贷规模、提高授信条件。不少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由于受到部分金融机构的“抽贷限贷”影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的要素发育不充分,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仍很不匹配。一方面,目前各种信用信息仍散落在不同的政府部门(税务、工商、社保、司法、央行、银保监会等)和企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电力、水务、燃气等公用事业运营公司)等,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金融机构获取民营企业全面真实的信用信息难度大、成本高,甚至某些情况下无法获取必要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在当前司法体系情况下,违约失信成本仍然较低,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损失,久而久之,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整个群体有了“偏见”。

跨越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需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三方共同发力

政府机构应全面协调,建立健全全面社会信用体系。政府机构应扮演好规则制定者、执法者的角色,一方面由中央层面主导、负责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打破不同部委、不同机构间的藩篱。通过立法明确、设置专门机构整合目前散落在各政府部门、各金融机构、各企业等处的信用信息,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使金融机构有渠道、低成本获取民营企业的真实信用信息,对民营企业“看得清”、“看得透”,进而识别出真正的优质民营企业,破解“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难题。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和失信惩戒,提高违约和失信成本。

金融机构应解放思想,努力提升服务民企专业能力。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国计民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日益激烈,民营企业类业务的风险管理管控能力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金融机构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自身背景优势、研发优势、专业优势,加大对特定行业、民营企业经营特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自身在服务民营企业时的风险把控能力,将行业研发能力、特色风控手段打造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另外,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向民营企业建言献策,提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行业研究、财务咨询、融资规划等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正规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合理化融资,由“资金运营商”向“金融服务商”转型,与民营企业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民营企业应不断提升自我,满足现代金融要求。对民营企业而言,融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的手段之一。新形势下,民营企业需从规范化运营和塑造核心竞争力这两方面着手,逐步改善自身的融资条件。一方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理清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边界,明确创始人和管理者的权责差异,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基本理念,规范财务制度和审计机制,重视自身信用记录,主动满足现代金融服务的准入要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加大对宏观政策、行业政策、市场变化趋势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大研发投入,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努力获取产品技术、经营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满足金融服务相关要求、吸引金融机构支持,争取更容易、更低成本地获取融资。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