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物致知

谈谈格物致知

《大学》中“八条目”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谈谈格物致知。

朱熹在该书相关章节补写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的道理都被认识了,这就叫做认识事物的最高境界,或者说知识达到顶点了。

格物致知,格,就是观察研究;物,就是自我之外的世界,包括人和物;致,就是获得、获取;知,就是知识、学识;格物致知,就是观察研究事物事理获得知识。

政治学经典《利维坦》的作者英国人霍布斯把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另一种是关于断言间推理的知识。前一种知识就是感觉和记忆,是绝对的知识。后一种知识被称为学识,是具有条件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记录下来就称为历史,一类是自然史(博物志),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事实或结果的历史,如金属史、植物史、动物史等等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历史是人文史,也就是国家人群的自觉行为的历史。”

与霍布斯同时代的同为英国人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经典格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不仅是促进国家强大、实现人性自我完善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知识是认识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他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如何获取知识?

一是读书,读有字之书。我们不可能事事经历,大多数知识还是靠读书获取间接的知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朱熹这首小诗把读书开阔视野、拓展胸襟、丰富大脑的作用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表达。书海无涯,光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我们穷极一生都难以读完,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无尽的宝藏。读书,关键是读经典。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中国人,笔者一直最推崇《道德经》《论语》《史记》《红楼梦》,一直认为它们是文史哲、诸子百家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读书不可生吞活剥,不可像蜘蛛只顾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只会采集与使用,而必须像蜜蜂那样,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进行整理消化,从而酿出甘甜的蜜。读经典最关键的是坐得下来,沉得进去,读得下去。唯有找到正确的门径,找到合适的方法,才不至于入得宝山空手而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读马克思主义(广义的)经典著作。读哲学、读历史,哲学和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调研,读生活之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每一篇都是来自毛泽东对国情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延安时期,陈云当中组部部长七年,记住了近三千干部的名字,熟悉干部的情况,我们说知人善任,不知人又怎能善任呢?知人一样离不开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善于调查研究的典范,他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情况搞清楚了,想出来的点子、举措和方案才能符合实际。调查研究也是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三是实践,读无字之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王阳明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实践出真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下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识

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就是学识,学识在书本之外。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学识需要在实践中去提高。有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国家甚至世界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错误的。这种人有广博的知识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辨别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辨别力或见识却是基于判断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与信息爆炸或者说呈几何级增长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和媒介接触各种知识与信息。学会如何去辨别其真伪和价值就显得很重要,如何学会选择就离不开见识和智慧。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才有辨别力或见识。人们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胆识可以说是人类难得的美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既要学又要思,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变成学识和见识。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