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生动

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生动

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

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生动(革命遗址新貌)

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枪炮声连绵不断,呐喊声响彻山谷,战士们正在发起猛烈冲锋……“太逼真了,比看3D电影还过瘾。”眼前的场景,恍若置身于一场真实战争,令不少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里是遵义会议纪念馆,一间400平方米的展厅里,借助多媒体半景画数字技术,在20多台投影仪的配合下,通过声、光、电效果的渲染,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大捷时的战斗场面。

像这样的体验式观展方式,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并不稀奇。如大型等身幻影成像“遵义会议”,人物立体影像达20人,全部使用特型演员拍摄,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会议召开时的场景;“四渡赤水”六面屏,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将这场经典战役全面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现场感强、视觉效果震撼。

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注重提升陈列布展水平,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历史场景。“让革命文物资料‘复活’,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生动。”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介绍说,2014年以来,纪念馆累计投入9000万元,有效地解决原有展览主题不突出、展示手段落后的问题。

68岁的邬小红,是一位来自广东的退休干部,这是她第四次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这回是她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整整参观了一个上午。“文物和史料丰富起来了,每个展厅都值得细细品味。”参观结束,邬小红和老伴合了张影,随后发了条微信朋友圈,“打卡”这座气势恢宏的陈列馆。

为充实陈列内容,遵义会议纪念馆成立专门队伍,通过走访革命先辈后人、鼓励民间收藏人士捐赠、到兄弟场馆复制借用等手段,新征集到2000多件革命文物及历史资料。目前,纪念馆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11件国家一级文物及30件国家二、三级文物。除红军遗留下来的枪支弹药、宣传标语以及生活用具外,还有刘伯承1935年写的信件、停留在杨尚昆体内63年的弹片、侗族群众撰写的怀念红军诗稿本等珍贵藏品。

“不是简单地追求藏品数量,而是要让文物史料‘开口说话’,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陈松告诉记者,纪念馆在征集文物史料的同时,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努力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赋予鲜活深刻的历史内涵,让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得以及时全面地传递给观众。“纪念馆的解说词和展板内容每年都要更新,依据就来源于研究成果。”

“五一”前夕,上海市教育系统发起了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活动。作为开场大戏,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携手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全市九大高校轮流举办主题展览。从2016年开始,遵义会议纪念馆充分利用丰富的展陈资源,推出“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巡展活动,促进遵义会议精神内涵“走出去”。

为了增强展陈效果,纪念馆收集了大量红色故事,并组织讲解员将其编排成舞蹈、朗诵、快板等文艺节目,助力外地观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至今已在北京、上海、陕西等10余个省市举办20多场巡展活动,超过200万人次观展。

“一年有近500万人前来参观,遵义会议的红色资源还有盘活的空间。”陈松表示,纪念馆与原有的商业街相剥离后,主要靠财政“输血”解决生存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激活“造血”功能。

从去年开始,纪念馆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专门在馆内开辟5间教室,尝试承接红色教育培训课程,目前已培训学员超过3万人次。“当然,盘活红色资源,也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任务是向外界宣传遵义会议的精神实质,弘扬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陈松说。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