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时评征文】咏叹“住房梦”

【70周年时评征文】咏叹“住房梦”

耳畔传来降央卓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迷人女中音,不禁勾起了对国与家的思考。

如果说,对国的理解是抽象的,那么,对家的感触则是具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就是家的味道么?而说到家,作为“70后”的我脑海里即刻跳出“住房”两个字。

让时光倒流至上世纪70年代。记忆深处,童年的欢乐里夹杂着一丝丝淡淡的苦涩。其时,家中大人们起早贪黑,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拼命劳作,但换来的是一家人缺吃少穿。饥饿如同一匹荒原恶狼,不时撕咬着童年的天真烂漫。那年月,吃上一顿饱饭几乎成了我“最真的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的都如此“可怜”,住的就可想而知了!记得生产队有三十几户人家,只有一座老旧的瓦房——那是从“地主”手里夺取的“胜利果实”,好像住了两三户人家。而其余人家,住的是清一色的草房。我家的草房,泥土筑的墙,不通风,又暗又潮,生火做饭时,满屋子炊烟缭绕(没有烟囱),每每呛得人呼吸困难、满脸通红。而在夏天的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和冬天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中,家中“光景”可谓是“四面楚歌”——草房多处漏雨“告急”,坛子、盆子、罐子……能用上的差不多都用上了,还常常是顾此失彼。记得有一年冬天,半夜里下起了少见的大雨,我在睡梦中被滴在脸上额上沁人的雨水惊醒,顿时大呼小叫起来。就着摇曳飘忽的煤油灯光,娘赶忙找来一块薄膜,放在蚊帐顶上,暂时抵挡了雨水的“入侵”。在哗哗雨声的伴奏中,我在瞌睡来袭中呼呼睡去。睡梦里,“哗”地一声,蚊帐上的积水“飞流直下”……

好在,这样的“噩梦”很快就成为了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改革战鼓震天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到了一九八零年代中后期,再也不为一日三餐发愁的农民,开始逐步改善居住条件,一座座崭新的瓦房如雨后春笋,装扮着生机勃勃的山乡,我家的草房也在这股浩荡劲风中“除却旧貌换新颜”。

伴随着党的好政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通过考试走出了偏僻的乡村,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后,住进了单位分给的简易住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窝”,也不禁喜出望外了。但就在一九九零年代末,国家实行住房改革,“福利分房”从此不在。安居才能乐业,月工资300多元的我心中萌发了一个似乎遥远的“购房梦”。东拼西凑,我终于在县城第一个商住楼购得一套90余平米的房子(其时,房价约每平米400元),在即将跨入新世纪时圆了住房梦——真是事在人为啊!从此,我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住了几年的小房子后,感觉它确实太小了些、拥挤了些,便就着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的“政策红利”,咬咬牙换成了150多平米的大房子(当时,房价已经温和上涨到约每平米500元)。经过一番装修后,搬进了宽敞的新家,在我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西南边陲小县城,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最近这么些年,房价一直处于涨价“通道”。其中,刚需是一个因素,炒房是另一个因素。好在,目前国家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遏制了一二线城市房价嗖嗖上涨的势头。如此,才有广厦千万间让大家住有所居,才有万家灯火阑珊温暖漂泊的心。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对千千万万普通人来说,有房,才有家;有房,梦想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903/1057161.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