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基层迎检为什么那么多

【2019-08】基层迎检为什么那么多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然而,在现实中,基层迎检多、负担重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有的部门和单位甚至把“检查基层”作为工作抓手。督查多、检查多、考核多,看起来抓工作雷厉风行、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其实存在明显短板:不仅抓工作、抓落实、抓执行的方法单一,而且一旦形成惯性思维,容易导致对上迎检不胜其扰、对下检查层层加码,而工作难以抓实的恶性循环。

基层迎检多的原因,首先在于“痕迹管理”的思维方式还比较普遍。一位基层干部曾直言,“领导爱看孔雀啊!”原来,一些上级单位“喜欢”做两件事:通知下任务和走马观花搞检查。事事要材料、件件要留痕、次次需陪同,让基层频繁迎检,叫苦不迭,这些做法就是要“把炸毛的鸡打扮成开屏的孔雀”。不难看到,痕迹主义、形式主义成了基层被动迎接各类督查检查考核的一大重要诱因。其实,留痕没有原罪,但痕迹沦为“主义”且过度泛滥,就应警惕;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有助于推动落实,但形式主义一旦占上风,务必警醒。这其中主要有个“度”的问题,基层工作是具体实践工作,基层治理是遵循科学规律的治理,不能把痕迹与形式作为考核工作的唯一标准,否则很容易让上上下下都陷入疲于应对的境地。

进一步看来,这也暴露了更加深层的“政绩观”问题。究竟是看表面政绩还是看实际成绩?究竟是重“显绩”还是重“潜绩”?究竟是重视“安排好”还是强调“干得好”?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打着督查检查考核的名义,谋一时的“速成政绩”,却倒逼下级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这样的“政绩观”和“方法论”应该被摒弃。政绩观,归根结底还是对谁负责的问题。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才会不顾基层实际、变相增加基层负担;只唯上、不唯实,才会脱离基层工作的实际和实情;只让领导注意、不让群众满意,才会使得基层务虚多、务实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这就要求上级机关以身作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在工作中,要打破用文件落实文件、以检查强推落实的模式,丰富方式,创新方法,为在基层推动政策落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党性不纯、政绩观错位的问题,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基层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更加注重“精”而不是“频”,让基层干部少一些“身不由己”,从频繁迎检中脱身,在实干真干处发力。

党的根基在基层。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基层治理不仅要努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而且应优化工作方式,让基层工作轻装前行。把形式主义的包袱撂下,把担当作为的担子挑起,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我们才能进一步强基固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