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科学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现代科学只不过数百年历史,在这几百年中数次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由科技革命带动产生的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更推动了全球化的浪潮,不断通过交通、信息等科技的进步将全人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世界从空间上已经是一个“地球村”,那么从共同发展、抵御全球挑战的角度,人类已紧密联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科学和文化的交流传播史。古希腊的哲学、数学等成就,通过政治和宗教的扩张传播到地中海东岸,促进了小亚细亚、中东等地区的文明发展,不仅保存了欧洲古代的科学知识,也为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当欧洲处于中世纪宗教桎梏的“黑暗时期”,伊斯兰世界却在天文学、数学、工程等科学领域达到了人类认知的一个新高度。当欧洲文艺复兴兴起之时,很多对古希腊的文献和知识的“再发现”,都来源于对伊斯兰翻译版本或拉丁语版本的“再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向西方的传播,也成为东方文明对人类共同发展的巨大科学贡献。可以说,正是这种科学的交流和传播不仅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步,同时也保存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为文艺复兴后的科技革命兴起奠定了基础。

16—17世纪,现代科学逐渐萌芽和奠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波兰人哥白尼、德国人开普勒、丹麦人第谷·布拉赫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和计算证明了地球的运动。而这种改进的望远镜,正是改进于荷兰人的发明基础之上。另外,作为近代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牛顿,其“万有引力”定律的思想来源,也可以追溯到开普勒曾经假定的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的“类磁”力等。牛顿发表于1687年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纯数学的方法重新导出了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数据经验得出的行星运动定律,并使引力变得真正普遍,即任何两块物质之间都存在引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终消除了以往关于地界物理学与天界物理学之区分的最后一抹痕迹——行星运转与苹果下落服从的是同一个定律,成为现代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这种多国科学家的交流、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科学萌芽发展所蕴含的内在基因。

科学的发展需要交流。近代历次科技革命之所以大都在欧洲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欧洲科学家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紧密性,以及人员流动的频繁性。二战前后,大批欧洲科学家迫于战争形势来到美国,这种人才流动也成为二战后美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范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空前展开,人类取得了太空登月、核能开发利用、互联网应用等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地球上各个角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类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能性。人与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国际科学合作全面展开。这既是科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服务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

尽管科技发展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福祉,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共同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高致命病毒的产生和快速传播、生命合成的伦理问题、粮食安全、水安全、核安全管理及防护等,都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协作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法。面对越来越多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唯有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抵御挑战和风险,才能走出人类数千年来相互隔绝、相互征伐的历史,迈向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科学共同体是已然存在于当今世界的、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人类共同体之一。尽管大大小小的科学共同体无不运作于各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无不被打上了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标记,但17世纪以来,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类群体,的确发展并维护了一种以发展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并最终“造福于人类之安逸”为目标的、真正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文化。科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在于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这种追求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它超越人种、宗教、文明之分。以交流与合作为实践形式的科学文化和理性文化的全球发展必将成为沟通各主要文明的重要桥梁之一。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