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更加注重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当前我国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社会发展与社会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生命健康、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的支撑作用还不够,重大医疗设备、医疗检测材料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随着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它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要更加注重国家战略需要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原始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源头活水,是一切技术问题的总开关。针对关系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的节能环保、传染病防治、重大药物研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短板,需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公共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技创新要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既重视研究成果的经济性,也强调研究成果的社会公益性,从而为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强大的科技储备,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和关键科技难题,真正让科技造福于人民。

二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综合性强,多数是跨学科、跨行业的,这就更加需要组织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无缝对接提升应急科技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借鉴国际社会和这次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经验,通过税收激励、临床试验许可、研发补贴以及快速审批通道,加上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推广权保护,整合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公共卫生、医疗仪器设备研发制造等领域的科研力量,构建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让更多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专注于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吸引更多的创新主体投入到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

三要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通常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高,存在市场失灵,很难由市场主体独立承担。例如药品的研发成本和失败率极高,成功率仅有0.01%。这就更需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勇挑重担,勇担风险,针对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等突出短板,形成稳定的研发团队,消除“技术孤岛”,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优势,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推广应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各类主体紧密融合的链条式网络化创新模式。创新科技资金管理机制,可以研究设立国家公共卫生和医学健康科学基金,支持我国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领域科技的全链条创新。这无论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要更加注重科技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强化科技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将经济领域或商业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更好地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很多新技术在产业部门已经得到了十分成熟的应用,政府无需再重复投资开发,只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即可实现技术的外溢价值,同时会进一步激励产业部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次疫情防控,很多地方都使用了产业部门开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进行社区防疫管理,提高了疫情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效果很好,有效防止了病毒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能威胁国家安全或冲击社会伦理等问题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并及时出台相关法规予以约束和监管,防止科技滥用造成社会危机。

五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战略根基。我国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不断完善的强大的交通、电力、通信、科研装备、医疗卫生设施等等密切相关。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平衡和质量的提高。这次疫情就暴露出我国防疫和医疗设施需要进一步向地级市及县以下地区下沉,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信息互联互通是提高社会发展和治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众多“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以及在这次防控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采用针对性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利益,遵循平台建设和应用发展并重的原则,推动大网络化建设和应用,健全国家重大公共安全监控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六要更加注重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夯实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这次疫情暴发,网络信息不断,真假难辨,甚至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给政府防控工作带来了挑战。科学应对,不信谣不传谣,是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考量。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对科学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要达到10%,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应该能够顺利实现。但有研究显示,美国1988年就已经达到了 10%,瑞典在2005年已提高到了35%,发达国家目前都在2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快提升,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科学普及,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激发民众的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学会、协会、社区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培养更多更好科普人才,让科学普及深入人心、造福人民。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