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价值观是表现文化的最本质的、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制度具有文化属性,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具有强制性,既有褒扬、约束、规范和惩罚功能,也有引导、塑造人的价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制度保障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和逻辑下进行,并通过有关制度予以保障和确认。

规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制度规定人们行动的手段和交往的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强制性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实现和取得成效。

稳定性。制度是社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社会系统,制度建构的目的是形成稳定社会秩序和良性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稳定并持久地发挥作用。在这一制度的逻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权威性。制度总是代表着一定国家、社会或组织内部人们的整体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最高权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的权威下,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逻辑下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凝聚作用。而这种作用由理论到实践,需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共产主义是高远的目标,是人类发展未来的社会形态,需要一个不懈努力、长久奋斗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这个过程当下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确保每位党员的理想信念长久坚持、坚定不移,必须依靠制度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为教育形式、内容和效果的制度化规定。以制度规定教育形式,要以一定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全民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制度规定教育内容,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真正的鲜活的教科书,把握历史才能增强自信、坚定理想。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远大理想。以制度评价教育效果,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改进方式,在效果评价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

文化实践活动的法治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思想、观念都在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彰显和解释,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是直接、有效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它具有凝聚价值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合力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功能,需要我们在社会治理和文化实践中贯彻法治原则,体现法治精神,遵循法治规范。应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国家制度、法律体系总是内蕴一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通过国家制度、法律体系得以体现和保障。我国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立场和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和法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应该以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有效的形式,增强人们主观认同和客观践行的积极性、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行动中,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权利并具有明显公共性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具有志愿精神、奉献意识,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而人们的志愿服务、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更有利于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诚信建设的规范化。诚信是标识人的言行一致的道德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道德维度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要求。讲诚信是个人心中的道德自律,是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守制度是社会对个人的必然性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外在约束。追求诚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遇到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的挑战。一方面是个人内在的追求名利的诱惑。在利益的诱惑、驱使下,人很容易失信、背信,诚信行为是在克服个人私利、个人贪欲的本性中实现的。另一方面是社会诚信状况的影响。公正的、诚信的社会关系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诱导个人失信。必须以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形成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系统,加重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制度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中国之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要把中国制度理论的特点和优势,变为现实的治理效能,需要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

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主体条件。人民群众是在文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效应体现在每个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中。要使我们的价值观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效能,就要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在增强制度认同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在制度实践中确立制度思维方式。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观念前提。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支配下进行的。要以制度方式持久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就要使人们确立制度思维方式。制度思维方式是从制度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们在制度思维框架下按一定结构、方法和逻辑,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要求我们确立制度思维方式,自觉地以制度、法治规范权力。一方面,在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制度约束权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制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提高以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设、国家治理的制度实践中,通过发挥制度的规范、激励作用,引导大众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身行动自律,形成行为习惯,并由对制度的行动自觉到思维自觉,进而形成制度思维方式。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持久保障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以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制度,使其保持活力,始终充满鲜活的力量。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对社会关系现实状况的反映。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减少各种社会冲突,必须要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由于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相适应,制度建设也就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提供持久保障力量。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