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战胜疫魔亟须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20-04】战胜疫魔亟须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R184;D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4-0022-04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面对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通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战胜疫魔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卫生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乎人类共同命运

所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同其他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相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具有成因复杂、发生突然、治理较难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后果危害大的突出特征。根据沃尔兹提出的国际关系结构理论,安全可分为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三个层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人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事关人的生命安全。人类发展史既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疫魔的历史。从14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到16世纪北美爆发的天花,再到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从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到2014年席卷西非的“世纪瘟疫”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人类与各种重大疫情之间的斗争就从未停息过。虽然人类在每次与疫魔的斗争中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仅在20世纪,天花就夺去了3亿人的生命。即使是到了科技发展、医学昌明的21世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仍然能够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造成28万多人死亡。

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和要素之中。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其最基本的要求。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集中宰杀、焚烧了近700万头感染口蹄疫的牲畜,不仅使许多农民损失惨重,更是使英国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预测的2.3%降至2%,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70亿英镑。公共卫生危机不但会削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危及经济安全,也会削弱国家能力进而导致政府合法性降低和国内局势不稳。世界银行在2016年的报告中称,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造成5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使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疫区国家失去近一半工作岗位,收入来源完全枯竭的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街头并引发社会骚乱。

事关国际安全。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在他的著作《血疫》中曾写道: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区分一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在失去意义,有时甚至会产生误导作用。某种疾病一旦具备了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流通环节,就可能实现大范围传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疾病传播的范围愈加广泛。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2月爆发的席卷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不仅是40年来该病毒爆发史上地域最广的一次,也是疫情最严重的一次。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宣布,此次疫情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警告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对埃博拉完全免疫”。

当今世界,可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力量主要有三种:大规模核战、严重的气候变化和恶性病毒蔓延。避免核战争,需要人类的理智,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恶性病毒的威胁,则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历史表明,在重大传染病疫情面前,没有绝对的幸运者,它不仅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事关整个人类的安危。

应对疫情必须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世界发展史上,麻风、天花、疟疾等传染性疾病曾经像山一样横亘在人类发展的路途上,让人闻之色变。时至今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传染性疾病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彻底摆脱疫魔的困扰。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应对重大传染性疫情的威胁,既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昌明,也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维护人类卫生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战略判断。时至今日,时间过去了30多年,国际战略格局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人类社会不仅依然面临着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等老课题,还面临着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样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特别强调“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不仅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也是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所谓普遍安全,要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安全,而是所有国家的安全;维护的不仅仅是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也包括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卫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的一句话:“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在人类尚未彻底摆脱重大传染性疾病威胁之前,构建卫生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人类共同应对疾病挑战的必然选择。

卫生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超越国别的人间大爱。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展现个性的时代,更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卫生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是那些波及全球、影响世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针对的是那种以邻为壑甚至落井下石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厚道言行,构建的是普遍安全、团结合作、健康美丽的世界,主张的是以人道的思维看待问题、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困难、以共赢的理念分担压力、以包容的胸怀尊重彼此,彰显的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社会制度的人间大爱。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峡谷,需要世界携手共同努力;摆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困扰,需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始终是卫生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构建者。“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中国文化历来是讲究“仁义”“大爱”的文化,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一个讲究国际主义精神的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或遭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2017年9月发布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从1963年首次向瘟疫横行的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开始到2016年底,中国先后向69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2.5万人次,治疗患者2.8亿人次。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时,中国连续4轮向疫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价值1.2亿美元现汇和物资等援助,并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疫区及周边国家。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再次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构建者的角色担当,第一时间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有关防疫技术方案,与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开展技术交流,派医疗专家组赴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家协助医疗防控,为世界防疫争取了时间、树立了典范、提供了经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和各国携手努力,在应对世界重大疫情的防控、治疗等关键环节充分展示了中国智慧,为构建卫生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构筑抗击疫情捍卫生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染病引发的疫情,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道很难逾越的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可能会受到侵扰。在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波及全球的当下,尤其需要世界各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携手共铸捍卫生命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

弘扬国际人道主义。1862年,亨利·杜楠在《沙雯利洛的回忆》中追问: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次年,国际红十字会应运而生。150多年来,国际红十字会连同其倡导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引导全人类共同应对重大灾难的一面旗帜。马克思曾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对于国际人道主义而言,人类、人道是其基本立足点,超越种群、国家、社会制度差别的相互尊重、相互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是其基本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一直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竭尽所能向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形式多样、真诚无私的人道主义援助,特别是在全球健康治理方面更是作出了杰出贡献。“国际社会也给予广泛好评。”今天,当中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困扰时,全球同此凉热;当其他国家未能幸免时,中国也感同身受。此时,世界需要的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也不是趁机聒噪的好事者,更不是秉持偏见歧视的狭隘者,而应是秉持人类良知的国际人道主义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深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期待。

深化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合作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就几乎没有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全球化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化危机为生机。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威胁不再是人类自身而是病毒时,一切具有道德感责任感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每个人都应当共同承担起责任,促进整个世界突破现代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孤岛困境”,实现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今天,世界不仅需要中国使出“洪荒之力”阻击疫情,更需要国际社会建立合作机制,在人员管控、科学研究、经验分享、物资生产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胜利之时,历史铭记的才不会只有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还会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共同担当。

强化包容联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也不是推崇单一、强求一律。人类世界丰富多彩,不同国家彼此存在差异,是历史现象,也是自然现象。事实上,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恰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但也要看到,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冷战的思维看待和评价中国发生的疫情和中国政府为抗击疫情所付出的努力,或乱贴标签、或刻意歪曲、或趁机聒噪的言行仍然存在。病毒不会因国家制度的不同而“绕道而行”,也不会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嫌富爱贫”,在不期而遇的“异类”病毒面前,再大的“差异”“分歧”也只能排在后面。今天的中国以抗击疫情的卓越成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今天的中国早已深度融入世界,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火车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对于日益深度融合为一体的整个人类来说,加强包容联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也必将在这一趋势中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美]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4][法]阿尔贝·加缪.鼠疫[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

[5][德]维利·勃兰特.争取世界的生存[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作者简介:颜旭,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