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教育精准扶贫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当前,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要“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让贫困地区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是贫困地区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制度体系、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倾斜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等重点工程及措施,贫困地区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因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学生厌学等导致的辍学、失学、逃学等问题。在当前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阶段,不仅要解决因贫失学问题,更要下功夫解决好“有书不读”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细节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内驱力不足问题,实现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物质给予虽然是最基本的方式,但还需要内在的精神支撑,教育扶贫更是如此。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外结合、精神和物质并举,采取外在帮扶与内在驱动结合的模式,标本兼治。教育精准扶贫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性”,通过“志智双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力和能力以及战胜贫困的自信心。要通过激发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内驱力,愿意改变落后、自强不息的意志,不断学习进取的决心,才能将反贫困变成贫困者的自觉行动,把贫困人口从接受帮助的被动脱贫者转变为寻求自立的主动脱贫者,实现长效可持续脱贫,惟其如此,才是精准脱贫的长远之计。

教育精准扶贫还应本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避免以往一刀切、大而全的帮扶内容与方式,要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分类制定教育脱贫举措,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找准教育脱贫实施路径,推动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让学生对生活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让家长对教育的作用能着眼于长远,让教师将因材施教放在首位,让扶贫措施都下沉到教育教学层面,传导到课堂教学中,教育扶贫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长效作用。做好义务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扶志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更多是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引导和教育,更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挖掘一些励志内容,激发他们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志气。将扶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精神。教师应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贫困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此外还可以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生命;感恩、欣赏生命;敬畏、珍惜生命;丰富、享受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积极进取。

其次,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目前,贫困地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不完善,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则相对缺失,以及已设置的教育内容存在着脱离实际需求、教育方法单一、重讲授轻实践等问题。当前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倡导“生活教育”的理念,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使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乡村。课程内容应充分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社会资源。注重学习内容的探索性和实用性、教学组织的启发性和层次性,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调动学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对于“兴趣课程”“实践探究”这类综合素质类型的课程和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应鼓励学校和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按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扶贫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更多的实践智慧和空间想办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再次,扶贫先扶师,更新教师观念。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学校的经费保障、办学条件日益得到改善之时,教师队伍的稳定与专业水平的提升就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教育精准扶贫攻坚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扶贫重在观念更新,教育扶贫同样重在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的更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大量的精准培训。对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要避免一刀切的培训模式,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课程建设。要转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针对每个乡村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培训需求,以“点菜式”培训为主,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转变对学校、教师评价内容和方式。要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多维评价系统。对扶贫的考核不应当是单一标准、单一维度的考核,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教师、学校的唯一标准。教育扶贫效果既要看当下,重要的是看未来,既要看显效又要看潜效。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考核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考核过程中对考评结果所采取的方式不应当只是单一层面的批判,还应当契合正面角度的积极鼓励,即要罚劣又要奖优,从而保障多种角度契合的考评模式。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