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的“慈溪路径”

文明实践的“慈溪路径”

浙江省慈溪市坚持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紧紧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灵魂主线,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一目标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大胆创新,推动“五化”,增强“五力”,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品牌,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慈溪路径”。

推动阵地建设标准化,增强实践所站的服务力

按照“强基础、抓规范”的工作思路,将阵地规范化建设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标准体系。一是制定阵地建设标准,确保有标可依。先后制定了所站建设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等“十有”标准,在每一个“有”中明确具体任务要求,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对照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制定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五平台五个一”标准,指导企业搭建学习引领、企业展示、关心关爱、创新创业、文明公益五个平台,开展“听一堂文明素质教育课、学一项新技能、参加一次公益活动、随手清洁一平方、改正一项不文明行为”五项活动,提升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五进”家庭标准,推进理论宣讲、家事微调、帮扶关爱、家庭教育、文明创建进家庭、进姐妹驿站。二是建立联镇指导和联审联批制度,确保依标建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带头每个市管以上领导干部联系1-3个镇(街道),每月一指导一汇报,指导各镇(街道)按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针对基础设施新建的实践站,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务服务办牵头联合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环保、文旅等11个部门建立联审联批制度,确保基础设施新建的实践站依法、依规、依照标准建设。三是开展示范所站推选,确保树标可学。去年底,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推选活动,以建设标准、群众满意为导向,评出4个示范实践所和7个示范实践站并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补助,鼓励各地向先进学习,向示范看齐。

推动队伍培育专业化,增强文明实践的引领力

通过健全队伍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褒奖激励,着力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志愿队伍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截至目前,慈溪志愿服务平台累计注册志愿者38.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7%,志愿服务队伍1332支。一是统筹融媒体力量,设立文明实践专员。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融媒体分中心和镇级农村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资源,实现队伍、阵地共建共享共用,确保每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都有专职工作人员。目前,市融媒体中心已完成18名优秀人员的遴选工作,待双向选择后下派到各个实践所。二是发挥专业资源,组建专业队伍。发挥市级部门的专业和职能优势,建立8个志愿服务联盟,每个联盟下面组建若干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如市委党校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市科协的“健康之路”“E网融媒”“希望的田野”等志愿服务队,红十字会的“群狼公益救援队”等。还发挥企业的优势,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如供电公司的钱海军志愿服务队、劳特电器有限公司的水上救援队、中兴精密的爱心义剪服务队等。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水平。2018年12月,联合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立慈溪市志愿者学院,成立以来开展知识传授、技能传习、业务交流等学习培训8次,参训志愿者1500余人次。举办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安排导师结对,不断提升项目品牌影响力。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挖掘推介活动,先后有50多个先进典型获得宁波市级以上荣誉,钱海军志愿服务队“千户万灯”线路改造项目获中央财政支助,“青鸟助飞”农村事实孤儿关爱项目获全省志愿服务“四个1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推动服务项目精准化,增强便民服务的吸引力

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导向,增强项目服务的精准度、吸引力、感染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各项工作有活力、可持续。一是开展服务需求调研。只有对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如何开展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精准把握服务需求,提高服务针对性。如“青鸟助飞”农村事实孤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挨家挨户排摸全市700余名农村事实孤儿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心理状况等,最终确定服务对象。阳光公益救援队组织300余名志愿者区域调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情况,并分发黄手环。二是建立实践项目动态清单。根据群众需要,推出文明实践项目清单,把好文明实践项目“准入关”,让文明实践项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行村(社区)实践站“点单”、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派单”、相关服务单位(志愿服务联盟)“接单”、群众“评单”模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已推出5期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共制定6个大类、87项主题内容的市级文明实践项目清单,通过全媒体等向公众发布。三是实现文化服务精准化配送。整合“政府、社会、市场”资源,利用“慈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平台,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化配送。2019年,整合700余项文化资源,配送5000余场次。

推动管理运行信息化,增强资源调配统筹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PC端和移动端搭建了一个集新闻资讯发布、服务供需对接、VR虚拟参观、管理绩效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综合性平台。一是搭建展示平台,激发使用活力。在全面收集管理运行、队伍建设等信息的基础上,及时以图文形式全面展示各地文明实践所、站活动信息,并实时显示活动数量及类别占比。试点以来,平台共发布信息14980条,其中包括活动简讯5184条、宣讲培训4082条、志愿服务2515条。二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激发服务活力。在平台动态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项目清单,通过“点单-派单-接单-配套-点评”模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去年推出的服务项目清单,涉及29个部门和社会组织87项服务内容。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文明、送幸福”五大套餐配送服务。去年共配送活动5103场次,参与志愿服务队伍400多支,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三是搭建考核平台,激发管理活力。将各地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根据规模、类别、级别,分别给予0.5-4分的阶梯式分数,并实时显示全市18个实践所、330个实践站分值和排名情况。每年11月份根据全年积分排名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评出星级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并给予0.8-1.5万元的差异化资金补助。

推动实践领域全域化,增强文明实践的辐射力

按照中央试点要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阵地构架,不断推进实践领域的全域化。一是阵地全覆盖。在中央要求搭建市级实践中心、镇级实践所、村级实践站三级阵地网络的基础上,在城区街道、社区同步建设实践所站。全市13个镇、5个街道建立实践所,273个行政村、57个社区建立实践站,搭建3000余处实践基地、190个网络平台,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实现了全市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全覆盖。二是对象全辐射。在全市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卫生健康、平安法治、网络文明八大服务平台,各平台分别由一个市级部门牵头协调、若干责任部门配合,提供60余项惠民服务,辐射全体群众,及时为大家雪中送炭、解身边忧。三是领域全拓展。实施“241拓展计划”,今年计划在20个规模以上企业、40所宁波市级以上文明校园、1000个中心户家庭率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推进文明实践延伸到企业、学校、家庭等领域。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