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现分布在12个省份的体制试点,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让绿色成为铺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
“两山论”在15年的实践丰富发展历程中得到鲜活印证。从治山治水、防沙治沙、生态廊道建设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六稳”“六保”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深刻彰显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以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发展魅力。
全域释放“绿色新动能”,生态资源串联成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自然生存空间,串联生态体验节点,让“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相关资源功能重组、释放动能,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广泛覆盖生态文明建设“智慧触角”,严格落实“五个一批”决策部署,时刻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付诸实践,实时掌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动态信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决不以攫取自然资源为代价谋发展、谋利益。要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运用于实现城市智能、环境和谐、技术前沿目标任务的各个领域,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平衡、有序。
全力打造“绿色新高地”,多元管护生态净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相统一,是我们多年来致力于治沙造林、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提升自我循环机能的不懈追求和共同愿景。让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将“国家主导、共同参与”贯穿始终,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管共护的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要严守生态红线,严把评估、巡护、监测技术规程,完善志愿者服务和社会监督机制,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专家学者等不同领域的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同时,要依托改革先行试点,构建专业化管护平台,健全案例数据库和人才智库,延伸到调研建设、监督管理、运行维护各环节各方面,形成多元管护、合力运维的实施保障,让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体系优化、管理体制成为可学习、可查阅、可参考、可借鉴的示范样本。
全员开展“绿色中国行”,为民管绿增绿护绿。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河流、土壤修复整治,常态化落实河(湖)长制,切实解决了各类资源浪费、污染问题,绿化覆盖率有了显著提升。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管绿、增绿、护绿责任意识深深镌刻在人民心中,时刻抓在手中、落在脚下,让推窗可见的“绿”成为惠民利民为民的现实选择,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成为人民共识。同时,要鼓励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落实落细餐饮文明、公筷使用、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等各项举措,争做“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践行者,“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传播者,“文明餐饮、绿色消费”的示范者,时刻将“绿色中国行”聚于手中、落于脚下。
山水之间见初心,万物之转驻乡思。珍藏“生态中国”朴素原真,让绿色晕染每一处水域、每一方土地、每一寸民心。(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党工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