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思政工作 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推动高校思政工作 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丰富新实践、取得新发展。

因事而化:契合办学职能明确定位

厚植立德树人任务,把准思政工作“总方向”。深刻认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深入践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紧围绕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掌握师生特点,把握教育规律,坚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断深化师生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知,切实担当起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让良好的师德师风、学风教风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鼓励师生主动融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适应时代需求,强化政治参与、家国情怀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与时代获得感。

开阔办学治校思路,筑牢思政工作“大格局”。一是整合人才培养优势助推发展。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处理好课堂“学”与社会“需”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处理好时间“量”与成长“质”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价值观升华塑造与养成教育。二是适应社会服务需求助推发展。契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在团队建设、社会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内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践行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三是深化交流合作格局助推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校的实践,完善顶层设计,细化配套措施,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根植融合发展思想,深入共建共享理念,呈现开放办学的包容性;利用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引进与输出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教育教学综合辐射能力,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

打造精神文化高地,强化思政工作“穿透力”。着力加强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专业文化、教学文化、课程文化、学科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等建设,在各办学职能领域挖掘思想政治工作元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深里走、往细里走、往实里走。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运用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坚持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文化活动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造大学文化的精神高地。

因时而进:紧贴时代脉搏协同推进

与党的创新理论对标对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改革与创新发展,要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高校组织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转化为高校培育和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动力源泉,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协同推进其与党的创新理论落实落地。

与学校发展同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重大理论创新,聚焦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逐步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全过程,循序渐进,持续用力,健全机制,协同推进其与学校发展步调一致。

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大学个性更加突显、办学目标更加鲜明、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知识结构更加立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办学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又要推进教育思维理念、教育培养模式、教育引导方式的创新。立足地方需求,融合社会力量,整合地方资源,共建地方智库,推动区域发展,协同推进其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因势而新:创新育人体系改革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统揽育人阵地。充分把握和发挥组织育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主责主业,完善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等工作思路与配套措施,分类别、弹性式、特色化培育建设一批优秀的组织和队伍。深化大学课堂与大学课程的定位,将显性课堂与隐形课堂的点串联起来,将教育与教学的线连接起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突出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应用推广,推动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画出最大同心圆,把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与价值导向贯穿到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突出价值培育,涵养育人品格。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影响师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元素,把富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深里走、实里走。完善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在网络育人平台输入正向价值观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弘扬网络正能量,传播学校好声音,讲好学校好故事,宣传学校好形象。

着眼自我塑造,拓宽育人领域。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深入开展诸如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样、形式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服务理念和意识,完善服务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把服务育人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完善资助育人实施方案,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完善勤工助学活动工作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