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铸就“中国名片”

钢铁动脉铸就“中国名片”

——聚焦我国高速铁路创新发展

7月11日,北京,参加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嘉宾们登上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当列车以时速350公里掠过官厅水库时,一位法国专家惊讶地发现,小桌板上的矿泉水瓶纹丝不动。53分钟后,列车抵达太子城站,一位瑞典代表忍不住感叹:“复兴号的创新,是全球铁路的标杆。”

这场“贴地飞行”的体验,恰是中国高铁发展的生动缩影。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东海之畔到西部边陲,4.8万公里的高铁线路如钢铁巨龙纵横交错,不仅铸就了震撼世界的基建奇迹,更以持续迭代的科技创新领跑全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流动名片”。

织密路网,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中午,沪昆高铁线上,G240次列车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疾驰。车窗外,北盘江特大桥横跨山谷,桥墩深处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安全。

“这条高铁线路的桥隧比非常高,贵州段更是超过了80%,可以说,线路的相当一部分在地下或空中。”列车长陈瑶介绍,正是这样的工程智慧,让上海到昆明的旅行时间从34小时缩至9小时。

目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在重庆南岸茶园片区,刚投入运营的重庆东站为这张网又添新的连接点。

“6月底,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看着首发列车从我们建设的车站驶出,1150天的坚守值了!”中铁建工集团重庆东站指挥部党总支书记杨勇感慨地说。据介绍,作为渝厦高铁线路重要站点,重庆东站建成投用,将使重庆高铁网络进一步拓展至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未来还将接入渝万、渝贵等多条高铁,进一步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截至目前,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已建成81.5%,开工在建规模约14%。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穿越高温、高寒、沙漠、岩溶等复杂环境的工程壮举——兰新高铁穿越百里风区,防风明洞能抵御12级大风;贵广高铁在喀斯特地貌中打通238座隧道,创新的“溶洞填充工艺”确保线路稳固。

“比如在东北修高铁,不仅有冰天雪地的天气制约,还有地质多变的严峻挑战。”中铁十七局沈白高铁辽宁段现场技术负责人陈玉强介绍,以沈白高铁建设为例,施工过程不仅要采取给罐车“加衣”、为料仓供暖保温等特殊措施,还要应用全包防水层和超前地质预报等智能技术,提升高寒铁路隧道的长期防排水性能和安全性。

一项项技术突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行便利和发展动能。如今,京沪高铁实现4小时18分直达,让“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沪昆高铁串联起6省市,带动长三角与云贵地区产业联动;沈白高铁也将在今年年底开通运营,届时从沈阳到长白山最快只需1.5小时,北京到长白山实现4小时内直达……密集高铁网,不仅让时空距离变短,更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使沿线产业借势腾飞。

“以前客人坐汽车来,要颠簸5小时;现在高铁1小时直达,周末房间全满!”在湖北恩施,张吉怀高铁开通后,土家族老乡王美华的民宿生意火了。清晨,她一边在挂着红辣椒和玉米的吊脚楼露台上晾晒新染的土布,一边看着山路上拉着行李箱、背着相机的游客兴致勃勃地走来。“以前愁客源,现在愁房间不够住!高铁真是给咱山里人送来了‘金扁担’!”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国铁集团建设部工程管理处处长薛晖表示,接下来,铁路部门将继续加快推进铁路规划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铁路“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服务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提速升级,试验时速突破450公里

7月9日下午,北京市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实车展示区,国际铁路联盟总干事长弗朗索瓦·达韦纳专心致志地观摩CR450复兴号动车组:“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摩时速达400公里的列车,技术发展令人惊叹!”

几百米外,站在环行铁道试验线站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董雪妍向记者介绍,CR450复兴号动车组,从运行阻力、牵引效率、能耗等多方面进行技术优化,比CR400更快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环保、更智能,能为旅客提供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路。2017年复兴号问世,254项标准中84%为中国原创,构建起完整技术体系。其“大脑”——网络控制系统数据传输速度提升60倍,能在0.3秒内响应突发状况;“心脏”——牵引电机效率达96%,比国际同类产品高2个百分点。

“复兴号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重要一步。”国铁集团科信部装备技术处处长李永恒告诉记者,它不仅实现全面自主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而且性能卓越,持续运营时速达350公里。同时通过标准化、平台化建设构建起中国高铁动车组技术和标准体系,为产业链协同发展、产品体系化推进及未来技术升级迭代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在CR400基础上,CR450实现“六维突破”:试验时速超450公里,运行阻力降22%,能耗降20%,制动距离缩15%,车身减重10%,牵引效率提4%,重新定义世界高铁技术标杆。

创新不仅体现在列车上,更贯穿于整个高铁生态链。绿色与节能,成为我国高铁发展的鲜明底色。

“现在列车进站减速时的动能,不再是白白浪费的热量了。”在沪宁城际铁路无锡东站,技术员赵博指着站台下方解释说。这里部署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能将列车刹车时产生的巨大电能高效回收,反馈至电网或供站内设备使用。遍布全国高铁网络的“能量捕手”,正让钢铁动脉变得日益“绿意盎然”。

此外,持续升级的“中国智造”,也不断刷新着旅客出行体验。“之前坐长途高铁,手机信号断断续续,如今看高清视频毫无压力。”经常往返京沪的商务人士李明,对高铁Wi-Fi的升级赞不绝口。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5G-R)系统加速部署,车厢内信号更稳定、带宽更充裕,让“信息高速路”与钢铁轨道实现同频共振。

“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已从追求单一速度指标,转向构建安全、智能、绿色、舒适、高效的综合技术体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松指出,高铁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从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整车制造到运营维护、旅客服务的全链条创新。未来,铁路科研部门将继续聚焦智能高铁、绿色高铁、更高速铁路等领域,让这张“流动名片”持续闪耀科技之光。

走向国际,主持制定修订300余项国际标准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哈利姆车站,“Whoosh”(雅万高铁动车组的昵称)列车呼啸而出。当地司机阿古斯熟练地用中文播报:“雅加达到万隆,46分钟直达。”

阿古斯系印尼首批高铁司机,经过中国师傅3个月培训,已安全驾驶1万公里。“中国师傅教我的‘平稳三字经’——轻启、匀加、缓停,我每天默念。”阿古斯骄傲地展示胸前的“优秀司机”奖章。

作为中国高铁全产业链出海的“第一单”,雅万高铁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将雅加达与万隆的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至46分钟。运营一年多来,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是钢铁巨龙跨越山海,更是技术、标准与经验的深度共享。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外的蒙内铁路培训中心,来自东非多国的学员正在模拟驾驶台上,进行标准化作业演练。

“中国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维护、驾驶和管理,这套成熟的技术和运营体系,正是非洲铁路现代化急需的。”肯尼亚学员基贝特专注地记录着操作要点。蒙内铁路作为中国标准在非洲的旗舰项目,已安全运营8年,累计运送旅客超1500万人次,货物超4000万吨。更重要的是,中国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非洲铁路的可持续发展播下了种子。

如今,我国高铁“走出去”的脚步还在加快。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国铁集团分别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铁路部门进行会谈并签署合作文件,就跨境运输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事宜达成广泛共识,将有力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中国铁路运用先进成熟技术装备和运营经验,帮助共建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铁路梦”“高铁梦”,极大提升了铁路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累计主持国际铁路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特别是国际铁路联盟高铁领域的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为高铁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高铁的优势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其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成熟的建设经验和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在推动全球高铁技术进步和网络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弗朗索瓦·达韦纳表示,国际铁路联盟与中国的合作蕴含巨大潜力,期待加强合作,携手推动全球高铁事业迈向更安全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