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新征程上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学者纵论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演进历程、基本脉络、核心目标

嘉宾语粹

张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创造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和中国奇迹,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胡伟(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大发展,先后形成了“四大概念”,也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时间节点分别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

深入领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个基本把握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那么,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恢宏篇章。但由于不同国家国情民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走向现代化的时机选择、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也不一样。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创造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和中国奇迹,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胡伟:深入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个基本把握。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为“四个现代化”范式——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这一范式本质上属于物质文明的一维现代化,或者说是“器物现代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大发展,先后形成了“四大概念”,也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时间节点分别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

中国成功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人生存和发展实际

主持人:实现现代化,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和追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张智: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正确抉择和伟大创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告别前现代社会而迈向现代社会的一次庄严誓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由它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确定了性质和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纲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

主持人: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过哪些成就?

张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人落脚,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和升级,以人为价值原点,倡行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70多年间,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精神文明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经济实力看,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近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稳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1990年至2018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501跃升到0.758,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之列。

从脱贫攻坚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今年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这些数据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中追求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后果和确切证明,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成功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人生存和发展实际的“中国道路”。

在我国现代化的长征路上,除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先后形成了“两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等多个战略安排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的奋进路程上,都提出过哪些战略安排?

胡伟: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梦寐以求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跨越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信念,凝聚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现代化的长征路上,除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先后形成了“两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以及“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

1964年,党中央提出“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设计: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用15年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重申了这一战略目标。

1987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对这一构想进行了确认:“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了新世纪之交,“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如何对第三步长达50年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分步骤的战略设计,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为此,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细化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作为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并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概括。

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完成之际,如何根据新的历史背景进行新的战略部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为此,党的十九大形成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四个阶段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

主持人:从提出现代化目标,到具体细化为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说明了什么?

胡伟: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这四个阶段现代化的演进,不是单纯经济体量上的扩张,而是从物质文明向社会全面进步的转变,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

主持人:这一深刻变化,最初体现在哪里?

胡伟:这一变化,最初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意味着在现代化建设的理念上,不再只关注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而是现代化的全面进步。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一维”到“五维”量的增加,而且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质的规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式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范畴。这五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发展与进步的现代化方向和性质。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现代化远景目标,拉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幕。

中国现代化大格局的精髓,在于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主持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怎样了?

胡伟:如果说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阶段构成了我国现代化的“历时性”,那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则构成了我国现代化的“共时性”,两者一起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其精髓就在于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新标杆,使新征程上的现代化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现代化远景目标,就充分展现了这种系统性和深刻性,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方面面,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反映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脉络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构成

主持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何有序衔接?如何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胡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简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一阶段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这新一阶段的“四个全面”,其战略目标有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分别导向“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愿景。

虽然两个阶段战略布局的具体目标不同,但基本架构是相同的,战略举措是相同的,而且都服从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脉络,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战略全局与战略重点的有机统一,加上在两大布局架构下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遵循。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义就在于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并面向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时突出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都体现了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主持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张智:人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终极目的,现代化不仅“化物”,更要“化人”。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观念、需求动机、素质能力、行为选择、权利责任和社会关系等由“传统”向“现代”发生转型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并不是一种内涵单纯和结构定型的“实体”,而是表征现实的人的传统性不断削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限制性不断降低和自由性不断提升、片面性不断摒弃和全面性不断张扬的“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英格尔斯所说:“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获得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才可以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

主持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多大关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张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笼统地讲,以现代化道路为标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路径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压迫,实现社会平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等理念和价值,永远占领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和动力之源。回首新中国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看到,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依靠人。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根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人民力量的硕果;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向世界证明,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法宝。

14亿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机遇、最好资本、最强动力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如期实现,我们距离实现现代化目标又近了一步。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如何快速实现现代化?

胡伟: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接续奋斗的新起点,也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大战略、大手笔。

张智:站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现代化是要“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时间压缩、空间叠加,中国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早期先发国家的有利条件。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已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开发人力资源、释放人才红利,现代化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才能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建议》明确提出,展望2035,“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就是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更有尊严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亿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将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最大的机遇、最好的资本、最强的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在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征程中全面推进,更加美好的未来必将属于每一个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中国人。

(主持人:张记合)

阅读延伸

现代化的“十五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在《新视野》撰文指出,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过程,它使农业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一般地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发生十五个方面情况的显著转变并成为普遍化,比如: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操作或自动化操作,生产产品的千差万别转向标准和统一,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人员的原地不动转向社会的自由流动,消息封闭和闭塞转向信息开放和传播,遵守习俗惯例转向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单一转向进步多元,乡村居住分散转向都市工作集中,闭关锁国、不相来往转向国际交流、互相合作,文盲无知转向知识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显著变化,可概括为“十五化”,即: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程序化。

现代化的这“十五化”,是农业社会所不可能具备的,因此,这“十五化”就成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这“十五化”也可以概括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