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安不了情

百年东安不了情

上世纪50年代,东安市场里卖糖葫芦的摊位。 王可信/摄

上世纪60年代,东安市场里的钢刀王店铺。 高宏/摄

上世纪70年代,东风市场售货员热情接待顾客。 胡敦志/摄

1992年,东安市场有奖销售推出巨奖——桑塔纳旅行轿车,引发消费者极大关注。 程玉扬/摄

1993年,东安市场拆建工程动工。图为工人们拆除原货场。 李士炘/摄

上周五晚,百年老店东安市场送走了最后一批顾客,闭店升级改造随后开启。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北京最繁华的市场,在全市第一个实行明码标价,带头“轰”走王府井的假冒商品,还尝试过以轿车作为巨奖促销商品……

1963年3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1986年2月14日,《北京日报》2版

1953年1月1日,《北京日报》3版

在全市最早实行明码标价

史料记载,东安市场的前身是清朝“八旗兵”的兵营。1903年,由于修路,摊贩们聚集于此设摊成市。市场临近东安门,故取名东安市场。东安市场天天开放,交通又便利,店铺日增,商品日繁,江湖艺人也来此献艺,成了北京最繁华的市场之一。清末出版的《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这样的描述:“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

新中国成立后,东安市场进行了整顿,将看相、算卦以及严重妨碍交通、不利市场安全的摊商进行停业和撤并。到1949年下半年,东安市场内实有商贩586户。(1980年4月4日《北京日报》3版,《历史上的东安市场》)

当时,东安市场是街巷式的,一个店铺一个样,店店有特色,有“万宝全”之称。就说在北街和东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卖蜜饯的,每个摊都衬着大镜子,明光瓦亮的灯点着,一溜溜青花瓷盆盛着鲜红透亮的糖渍海棠、山楂,那叫馋人。(1993年12月5日《北京日报》8版,《东安市场没了?》)

东安市场在全市第一个实行了明码标价。这一举措是从1949年底开始实施的,起初,有些商贩想不通,经过市场管理人员说服教育,到1950年2月,东安市场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实行了明码标价,有的还向顾客宣传:“欢迎主顾检举本商场要谎价的商人!”(1986年2月14日《北京日报》2版,《解放初期对摊贩出售的商品实行明码标价》)

实行明码标价受到顾客的欢迎和支持,也促进了商业繁荣。据本报1953年1月1日3版《从饭馆的营业情况看人民生活的提高》报道,当时,东安市场从高级的餐厅,到只有一间门面卖豆汁、豆腐脑的小吃店,从上午九点钟直到晚上,除去休息时间,家家都没有空位,所准备的东西都不够卖的。

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东安市场各项商品供应量增多,品种更为丰富。受游人喜爱的北京风味小吃增加了四五十种,小百货增加了300多种,各地风味饭馆的特味菜和特味点心也先后增添上了。本报1963年3月29日2版《今日的东安市场》记载,当时东安市场平常每天接待顾客9万至10万人次,节假日每天达到了15万至16万人次,一派欣欣向荣。

1980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1988年9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曾改名“东风市场”

1968年,北京投资200万元在东安市场造起一座6900平方米的简易大棚,东安市场开始成为一家整齐划一的大商场。那个时候,“东安”易名为“东风”。

但“东安市场”这个名字,仍根植于很多“老北京”的心中。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艺术家侯宝林就曾在顾客评店会上表示,自己小时候常到东安市场唱戏,那里有卖吃的、有卖用的,还有玩的地方,有些特点应该恢复。时任市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赵宜之也建议,“老北京”都知道东安市场,一些外国友人也熟悉,应该把名字恢复过来。(1980年 8月 26日《北京日报》1版,《不要把东风市场办成第二个百货大楼》)

直到1988年9月20日,东风市场终于恢复了“东安市场”这个原名,同时,以国营东安市场为基础,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参加,成立跨行业、跨地区、多功能的北京东安集团公司,这是北京第一家商业企业集团。

1992年2月1日,《北京日报》2版

1991年9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率先垂范“轰”假货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府井地区开展了“争创无假冒商品一条街”活动,东安市场等商店率先垂范。

那时候,东安市场的商品有3.5万多个品种,从2300多个厂家进货,再加上不好管理的70多个引厂进店柜台,搞这个活动,难度很大。

“争创”活动进入中期后,东安市场搞了一次内部验收,将躲在阴暗处的假冒商品来了个大曝光,准备“请走”那些明知故犯的引厂进店柜台。一时间,说情者踏破计划业务科的门坎儿,有的还打着总经理的旗号。时任总经理赵志远说:“谁要再提起我,就说我只知道一个字:轰!”

有了尚方宝剑,计划业务科的工作人员腰杆硬了,果断处理了几个柜台。大家一看动真格的了,人人绷紧了弦儿,在学习《商标法》的同时,还自觉学习识别真伪的方法,生怕假冒商品再溜进柜台。(1992年2月1日《北京日报》2版,《“李鬼”被赶出了王府井!》)

1992年,顾客余淑敏向本报群工部投寄了一封关于“在东安市场购买的一件防寒服存在质量问题”的信,本报立刻向东安市场反映。值班经理牛安英和组长刘玉莲冒着严寒,赶了几十里路登门处理此事。余淑敏非常感动,表示国营大商场就是讲信誉,买东西放心,今后购物还会去大商场。(1992年2月14日《北京日报》2版,《防寒服质量有问题东安市场登门解决》)

1992年 9月26日,《北京日报》6版

1992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2版

搞促销拿出“轿车巨奖”

上世纪90年代,商业促销手段五花八门,巨奖销售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东安市场也刮起了“巨奖风”,而且价值不菲,最高奖是一辆桑塔纳旅行轿车。

据本报 1992年 9月 26日 6版《“五子”闹京城》报道,当年市场搞有奖销售,凡购买特定商品即可参与摇奖。市场里有一家卖洗发精的商家就打出了醒目的广告:“购物二十元,可获奖券一张,特等奖,桑塔纳汽车一辆。”看着这巨奖广告,两名大学生边走边谈,既然商品哪里都是买,何不在此碰碰运气?两人笑语声声,互相打趣道:“出手三五块,劳驾财神一趟,中奖后,高烧达摩香一筐。”说完每人都买了一份物品,获得一张奖券。

巨奖高悬,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和诱惑,也引发人们热议。有的顾客问,中奖彩票里真有这辆车吗?咱普通老百姓中了这辆车能上牌子吗?再有,汽油、养路费等咱供得起吗……

同年10月,在东城区公证处和10余名新闻记者的监督下,东安市场进行了摇奖,结果大奖中奖号码组号是112,后四位号码是0372。可惜,号码公布了两个多月,都不见有人领奖。有人分析,可能是哪位幸运顾客购买奖券后自认为没戏,已经把奖券扔掉了。1992年12月8日,东安市场把这个大奖奖品——桑塔纳旅行轿车捐给了北京奥申委。

1993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1998年 1月6日,《北京日报》1版

老字号注入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新建商场越来越多,长安、燕莎、赛特、蓝岛……四下里拔地而起的一幢幢“玻璃大厦”,令曾是北京屈指可数的大商场之一的东安市场日益显得寒酸。

为了给老字号注入新活力,1992年6月18日,北京东安集团公司与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资改建东安市场。

1993年10月4日,东安市场停业。10多天后,400余名城建工人和10余部吊车、推土机、挖掘机开进业已腾空的东安市场开始拆迁改建作业。根据本报1993年10月17日1版《“东安”掀开新页》记录,当时的工程北至金鱼胡同以南,南到同升和鞋帽店北墙。南北长270米,东西宽115米,涉及王府井副食店、华大绸布店、快餐城、东来顺、银行、书店等30家单位。

四年后,总投资3.86亿美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娱乐、旅游、写字楼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设施——新东安商厦竣工,其中包括东安市场和新东安市场。

1998年1月18日,东安市场重张开业,面积达2.4万平方米,力求将老东安的传统京味特色与大型现代化商业相融合。地下一层北区的仿古街市上,老店、茶社店面相连,再现东安市井长卷。地上一至五层辟有“精品世界”“潇洒男士”“女士装苑”“足下生辉”“美食天地”等商品区。在“百年老店,百姓乐园”的经营宗旨下,商场以经营中档商品为主,中高档相结合,突出专而全,以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荟萃了100多家名牌专营店的新东安市场也正式开业。(1998年1月6日《北京日报》1版,《百年老店东安市场将重张开业》)

进入新世纪,百货业竞争压力加大。2004年,东安市场并入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强竞争力,2005年,东安市场进行闭店大规模装修,重新开业后总经营面积调整到8000多平方米,在王府井大街上与定位于“精品百货”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和定位于“青春主题店”的百货大楼北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005年9月21日《北京日报》5版,《东安市场周日重张》)

2020年岁末,伴随王府井大街整体提质升级,117岁的东安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闭店改造。按照改造规划,明年,百年老店东安市场将以国际化、时尚化、个性化为标准,重组经营品牌及商品,成为北京打卡地标商场。

本版文字:贾晓燕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