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涵、意义和路径

报告人:丁文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简 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要让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本期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丁文峰教授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主要路径三个方面,对国家治理效能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总播放:47235
发布时间:2021-02-26 08:54
  • 报告人指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科学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二是要更加完善国家行政体系;三是要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为重点;四是要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文稿][课件]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只有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才能更好彰显制度威力,发挥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才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起来,释放强大能量。[文稿][课件]

  • 报告人指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主要路径有四个方面:第一,正确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第二,运用系统观念,多措并举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第三,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关键在于遵循规律和提升能力;第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要重视智慧治理。[文稿][课件]

     

    丁文峰本人

    丁文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观看精美课件

    本期报告的题目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涵、意义和路径》。

    一、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科学内涵

    (一)效能与治理效能

    什么是效能?一般认为效能的意思是效用和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效率是对单纯数量关系的衡量,效能则是人们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效果。效能是指有效的、集体的效应,即人们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效果,它反映了所开展活动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的程度。效能是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效能是效用(效率、效果、效益、作用)和能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统称。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和能力,反映了个人或组织活动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的程度,以及进行活动的合规性(对活动本质与规律把握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

    什么是治理?在中国古代,治理一般指管理、统治或被管理、被统治之意,也有整修、改造的意思。比如治国理民、治理河道等。治理在古希腊和拉丁语中主要指领航、掌舵或者指导的意思。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赋予“治理”新的含义,使之与“统治”的概念区分开来,形成了西方治理理论,主要有:“治理的工具论”“治理的机制论”“治理的网络论”“治理的公私合作论”。

    吸收现代治理理论和本土化研究成果,可对治理的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所谓治理,就是指组织(包括国家)基于多元主体参与协商、以善治为目标、采用现代化方式所进行的共治性管理活动。简而言之,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就是治理。

    什么是治理的基本特征?治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它是组织内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组织中的每个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协商合作中实现共治。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一是共治性,即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就国家治理而言,是政党、政府、社会、公众四位一体共同参与;就家庭治理而言,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二是善治性,即以善治为目标。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基础上,实现以追求国家或组织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三是现代性,即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体现为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规范、有效、有限、开放、透明、协商、参与等特征。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