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之辩证统一,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深邃的世界眼光与高尚的时代情怀。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和一般规律,包括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源、动力与方向等内容。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证实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认识的前瞻性。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过渡的阶段,各国家、各地区的生产方式被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生产方式影响,各国已经成为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因此,必须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考量和应对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突破了对以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局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和平方式寻求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发展的智慧与决心,是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伟大命题。

适时调整理论定位:从阐释世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到着力打造新型国际关系

世界历史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在全球扩展的产物。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在资本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人类历史步入世界历史。生产要素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程度地缓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剥削,致使世界性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不断积聚、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扩散至全世界。对此,马克思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就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还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和归宿,但对于怎样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美好愿景,因受制于时代局限性而没有提出分阶段的、可执行的具体措施。

世界历史理论所指向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应然的事物,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立足于现实的,既是实然的也是应然的事物”。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也有理想主义的构想,但更多的是针对当前世界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既是理想蓝图,又是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总体架构上主张去中心化,提倡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合作共赢、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奇迹已经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现实道路、呈现了美好图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的有效推进,成为一个又一个推动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佐证和亮丽名片。

价值目标侧重阶段化:从指向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到追求合作共赢的阶段化目标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研究世界经济社会演变和发展趋势所得出的理论成果,指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其实也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个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必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人类必然会逐步打破地域、民族、阶级等各种限制而最终走向完全解放。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性存在”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完全解放)创造了物质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必将使人得以摆脱对物的依赖,进而导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终极目标。正如史实所表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成为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努力争取的伟大目标,但这一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

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阶段化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且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仍具有明显优势,世界历史主要还是由资本主义主导。虽然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面对不同发展道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真诚合作才是明智之举。相较于共产主义这一终极价值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关切眼前可达成的现实目标,即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进步和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其所展现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了全世界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实践主体极大拓展:从两大阶级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普遍交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演变,普遍交往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伴随全球化发展,世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得到了发展。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解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实践主体。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作为非阶级、非国家的联合体,其关键主体乃是作为“自由人”的个体。

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多重主体组成,主权国家是其关键主体。世界各国尽管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威胁,唯有凝聚共识才能成功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整个人类为出发点,超越了阶级、国家、民族的鸿沟,体现了“类思维”对“物种思维”的超越,突破了前现代的血缘姻亲关系网和现代的民族国家中心论,致力于寻求全世界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强调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

实现路径不断优化:从设想通过暴力到通过平等对话推动世界历史前进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注的是世界历史演变呈现的总体性特征,描述了人类历史从地域性迈向全球性的发展大势。对于如何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走向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真正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探索。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再一般性地论述世界历史理论,而是结合大量史实、案例,从唯物史观角度剖析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虽然在研究中,马克思也注意到了和平革命的方式,但仍主要寄希望于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工人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才能争取自身解放,民族解放运动是解决“两大阶级”争端的最好办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全球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共同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不断提升伙伴关系的含金量,为各国拓展商机提供了活力大市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以及联大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从而实现了从理念到共识的转化,为营造公平正义的新型世界秩序、推动世界历史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维观念因时而化:从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到尊重各国文明和发展道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殖民扩张而逐步建立的,其最终的主题是推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虽然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但也鲜明地揭露出这种发展是以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异化为代价的,并由此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马克思辩证地看待、分析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其直接目的、最终目的都不是为资本主义唱赞歌,而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以西方价值观、西方治理理念为主导的国际格局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明确的问题意识,正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新治理理念、新国际秩序的呼唤,其导向的目标是在尊重世界各国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和平实现”的,由此翻开了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崭新篇章。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无产阶级时代”尚未到来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特别是要处理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力主通过广泛的文明交流与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在防控和化解当今世界难题方面凝聚广泛共识,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当前,受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影响,反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更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高度,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出发,努力打造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从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行。

(作者分别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传统‘实事求是’话语的现代转换研究”(项目编号:SC18B157)和西南石油大学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XYZX2018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冠婵、牛先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

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③刘建飞:《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两制国家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2期。

④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5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