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纪实(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纪实(2)

这是一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

在谋划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这是2021年2月23日拍摄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谋划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大棋局。

由此,中国改革开放步入全新境界。

翻开这份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中篇幅最长的重大决定,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改革部署。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特点。

过去多年,改革的目标多是针对具体领域提出的。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为谋定未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

这是2021年2月26日拍摄的北京副中心站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既起,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重大制度创新,带动相关领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驶入“快车道”: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作出部署,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作用更好发挥;以“三权分置”改革为龙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中国农村巨大活力……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重大理论判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位一体”支撑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固。

一面是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一面是人民对碧水蓝天殷切期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研究问题到制定方案、从谋划设计到协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始终在党中央“一盘棋”部署下推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梁八柱”,就此锁定。

如同导航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引导改革超越既有利益格局,环保督察、河湖长制、国家公园等创新举措陆续面世,美丽中国蔚然成型。

进入新时代,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这场斗争的重要方面。

在研究讨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框架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

为调研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上海岛、踏边关、走戈壁、看哨所、进战车、登战机,走访690多个军地单位,召开800多个座谈会、论证会,修改完善改革强军方案150多次。

重塑重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和平积弊”开刀,改革“如旱天惊雷”,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在当代中国,改革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豪迈的语气向世人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彝族群众马海日聪喜搬新居(2019年2月11日摄)。2019年2月11日,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8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啃下这块硬骨头,离不开改革提供的强大制度支撑。

为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针对提高精准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症下药;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常年保持25万个驻村工作队、近100万干部在岗……

这是2021年2月20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拍摄的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全面深化改革,总是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着深邃的思考。

2015年10月,凝聚着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和接续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重点突破、全面布局: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略城乡区域格局,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聚焦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镇巴鲁村网格员刘园(右)走访结对帮扶户时,与村民韦福琴核对生产生活情况(2020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全球形势动荡变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怎么办?

把握历史大势,破解时代之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更高擎起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大旗,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内景(2019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开创性的进博会到规模盛大的服贸会……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中国在开放发展中争取战略主动。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把应对风险挑战同发挥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优势中积胜势。

2020年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

危难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为构筑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完备的产业体系全面组织动员,科研体系全速运转,为应对疫情提供物质保障和科技支撑;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为疫情防控发挥关键作用;宏观调控全面发力,“六稳”“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

“新冠疫情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挑战着世界几乎所有政府的极限。”回顾过去一年,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当然还有公共卫生等各领域,都要更胜一筹。”

2020年2月27日,志愿者张建国(左)和儿子张洪赫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花园社区车辇店胡同口的疫情防控值班点值守。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话发人深思。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扰动,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发力,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稳住发展态势,开拓增长空间;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

2020年7月16日,在安徽无为长江大堤外护圩三垄圩段,武警安徽总队芜湖支队的官兵在搬运沙袋,准备加固子埂。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7年多的砥砺奋进,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7年多的闯关夺隘,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这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因谁而大潮涌起?为谁而劈波逐浪?

乡村小学校长王伟华眼中,改革是为了坚守的教师、是为了山里的娃娃。得益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到乡村任教。

幸福生活在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唐学孝眼中,改革是为了白发苍苍的他们。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让更多人得以“老有所养”。

“闯广州”21年后终于积分落户的邓凤娇眼中,改革是为了亿万奋斗者。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他们梦圆城市、落户安家。

……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2485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

全面深改,抓住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不同群体、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改革过程同百姓得到实惠的过程相协同,实现长远利益的举措和维护当前利益的做法相衔接,改革让党同人民群众情连得更深、心贴得更近。

立足当前——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愁难急盼问题。

清退“僵尸药”、新增抗癌药、覆盖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品、新纳入药品平均降价50.64%……2021年3月1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再加上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后平均降价93%,解了不少患者燃眉之急。

医保可用药少、药价高昂,曾是无数患者的心头之痛。迈向深水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2020年10月29日,专家们在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药专业组专家评审会上讨论发言。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药价下来了,民生温度上去了。

曾经,“黑户”二字是笼罩1500余万无户口人员生活的阴云。没有户口,出门连火车票都买不了,社保就更是没法办。建机制、扫障碍、破难题,户籍制度改革“鼓点”密集敲响,历史遗留的“黑户”问题彻底解决。

2020年10月14日,原籍浙江湖州的王秀丽(右)在上海市徐汇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公安综合窗口,仅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成为享受上海市公安局会同浙江省公安厅共同推出的沪浙“跨省市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金晖远洋社区,今年83岁的邰玉珍(左)指导社区居民倒垃圾(2021年3月5日摄)。邰玉珍是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退休后,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困扰百姓的“小麻烦”,却是最高决策者心中的“民生大事”,一项项列入中央深改委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2020年6月13日,市民在河北省永清县一处公厕内洗手。永清县将公厕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工程,在科学布局、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便群众。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兜底补短——改革聚焦民生短板、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

2020年底,一则“193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天津”的消息登上热搜。这些曾是最边缘、最困难、最脆弱的特殊群体,变为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的新市民。

7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等问题,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推动共享发展,不断提升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按期实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有效发挥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24日,在贵州省绥阳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理登记退役军人档案。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健全退役军人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训等工作体系和政策制度,保障退役军人依法享有相应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着眼长远——改革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力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月1日,正值开学。全国不少中小学校将爱国爱党、勇敢担当、忠诚奉献,作为开学第一课。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21年3月1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校长谢小燕在开学仪式上为孩子们讲主题为“梦想从这里起航”的思政课。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使文化更好发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作用。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当全面深化改革驶向更深的水域,改革触及更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肩负着人民的重托,锚定航向,一往无前。

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到“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再到“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的“人心标准”一脉相承。

居民在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内等待办理医保报销手续(2014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改革的成果,由所有人分享,改革的伟大历程,也由每一个人参与和见证。

依靠人民——这是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是书写辉煌和奇迹的制胜法宝。

7年多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深改在群策群力中深入。

拼版照片上图为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达智桥胡同,“吹哨报到”机制实施前,整条胡同脏乱多年(2015年5月28日摄);下图为达智桥胡同在实施“吹哨报到”机制后,整条胡同整治改造一新(2018年摄)。新华社发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福建三明综合医改……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自身情况大胆实践,各地探索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制度举措。

2018年3月28日,浙江省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给市民办理业务。顺应人民群众呼声,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2020年9月17日上午,湖南长沙。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了近30年的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盘玖仁没有想到,能有机会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提出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

作为未来改革发展的蓝图和指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改革是否能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息息相关。

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从2020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

正是在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改革找到破题的关键,凝聚起奋进的共识。

这是2020年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汉代王符的名言阐述改革动力所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改革让机会无限拓展,国家的前行成就着个人的梦想。亿万人民全身心地投入改革,自觉自愿地为改革献力献策,一往无前地推动和促进改革,“中国奇迹”不断刷新: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一盘更大的棋局已经铺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议》全文2万多字,共49次提到“改革”。

2021年2月24日,浙江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河长带队在移沿山村长漾开展巡河、保洁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掀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与此同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央深改委接连召开第十六、十七、十八次会议,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

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改革步伐永不停歇。

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我们一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