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顾颉刚、徐彦之三个同学都住在北大西斋学生宿舍,三个人常一起谈天说地。他们觉得老师们办了《新青年》杂志,咱们学生是不是也得办个杂志呢?
“北京党史”慕课|第7课 “新潮社”里弄新潮
- 在线教育如何阻止“代学刷课”2021-08-13
- 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丨深情嘱托“新”青年2021-07-31
- 档案中的“觉醒年代”,还原陈独秀被捕经过2021-07-08
- “北京党史”慕课|第62课 宋邓支队挺进平西2021-05-27
- “北京党史”慕课|第61课 卢沟桥抗战2021-05-26
- “北京党史”慕课|第60课 草岚子监狱秘密党校2021-05-26
- “北京党史”慕课|第57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21-05-24
- “北京党史”慕课|第56课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2021-05-24
- “北京党史”慕课|第58课 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运动2021-05-24
- “北京党史”慕课|第59课 青苔掩不住的抗日石刻2021-05-24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绘就“京彩”消费图景
- 多措并举夯实网络安全底座
-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经济“大循环”
-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守护数字时代家园
- 2025年服贸会尽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 AI进入中小学,为每颗童稚心灵播撒“智能种子”
- 近1400亿!“北京日”见证更加开放包容的首都
-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 以文风会风话风之变推动作风建设
- 织密农资保障网,筑牢秋粮丰收安全线
精选视频
【习近平文化思想】当戏曲遇上AI 传统文化“破次元”拥抱Z世代
【学习思想】“两山”理念: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
文化科技融合是北京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北京实践
【理论看点】刘东超:深化科技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