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

【地评线】京彩好评: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举国百姓自发为之哀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学习“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只是说说,更一直践行于行动之中。他常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走出国门,在越南、印度、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信念坚定,无论碰到怎样的“硬骨头”,都不变航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他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田,只为心中所梦。就这样,他用一生为“做一粒好种子”写下最美的注脚,他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研发攻关讲述着最美的故事。向“他”学习,如他一般听党话、跟党走,在永葆初心中勇挑重担、奋勇向前。

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学习“他”的勇于创新、朴实无华。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漫长且艰辛的。一路走来,从研发之初看到“鹤立鸡群”的稻株的欣喜到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的曲折再到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的研制成果。每一次成功、突破都离不开袁隆平的依据事实、发现真理、不断创新,都诠释着他过人的胆识、科学的眼光和执着的坚持。很多人都说,他是“看上去最像农民”的科学家。在试验田里,总有那样一个朴实又忙碌的背影,总有一张和蔼又亲切的脸庞,时而悉心照料田里的水稻,时而为身边的研究员、学生耐心讲解、传道解惑。只有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学习他的勇于创新、朴实无华,才能在解放思想中攻坚克难,在谦和可亲中行稳致远。

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学习“他”的一切为了人民。回望袁隆平的一生,他身上最闪光的地方便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始终把国家、把人民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着、奉献着。23岁时的他,就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下田时的他,总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90岁的他,依然坚持在水稻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住院后的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外边的天气怎么样、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让大家吃饱又吃好”里有他的为民追求;“只有下田最快乐”里有他的为民记忆。任何时候,都要向他学习,如他一般走出书斋、走进实践,常带一份真情、常捧一颗真心,立足本职,把广大群众服务好,把人民利益维护好。

风吹稻香,雨润谷芒,禾下清梦好乘凉。杂交水稻田中立,脂米满仓。四海含悲,九州怀伤,华夏同缅布衣郎。家国天下心长在,国士无双。向一辈子躬耕田野的“他”学习,带着他的热爱、传承他的笃行、弘扬他的精神、实现他的梦想,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