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党史学习教育“网络牌”

打好党史学习教育“网络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用好网络平台,发挥融媒体优势,制作播出一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必须将网络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打好“网络牌”。

用好需求“算法”。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只有切中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需求,文化产品才有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尤其是90后、00后,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相比其他人群有着更加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产品,必须坚持“按需创作”,切实抓住网民的需求点、兴趣点、共情点,不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做到适销对路、喜闻乐见。要树立“算法”思维,用好网络大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调研,搞清楚各年龄段网民都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找到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结合点,针对性的开发产品。要用好“算法”机制,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推荐、分发不同类型的产品,同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好优化,让红色文化产品成为“热搜常客”。

提升产品“颜值”。互联网的发展放大了“眼球效应”。比如,相比文字,图片和视频更易于被人接受;同样是视频,用心制作的往往比粗制滥造的更占优势……网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茫茫的网络世界中,要想让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文化产品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颜值”,打磨质量。要加大投入力度,对意义深远、预期效果好的网络红色文化主题,在充分论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投入真金白银,提高标准、精雕细琢。要聚揽专业人才,加强网络红色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把最高层次、最高素质的人才吸纳进来。要加强监管审核,对网络红色文化产品进行全方位“体检”,消除潜在风险,防止“好心办坏事”,出现“低级红”等问题。

构建产业“生态”。红色文化不是小部分人的“雅好”,更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所包含的主流价值观、所具有的广泛感染力,理应让它在产生积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经济效益,做到“叫好又叫座”。要积极打造网络红色文化品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大网络红色文化项目投入,借助品牌效应,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要拓宽网络红色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进入,设立融资平台,鼓励企业参与网络红色文化产业建设,促进繁荣发展。要提升网络红色文化产业附加值,专注于培养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加大宣传推介、优化营销环节等手段,促进全社会红色文化消费,为网络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0527/1129790.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