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理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印证,也是马克思主义范畴内为人类擘画未来蓝图的新篇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创新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方位、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根本福祉,提出的兼具继承性和开创性的人类社会发展蓝图。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可以从世界历史、唯物史观、自由人联合体三重视角理解其理论渊源和事实价值。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性诠释和创造性弘扬。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同时,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另类探索和预测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多样性的有力证明。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史只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历史发展到全球化背景下的阶段性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毫无依据、虚无缥缈的“魔幻梦境”。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延续马克思世界历史视角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前瞻性规划和创新性预测的时代呈现,昭示着人类的共同价值必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唯物史观包含马克思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考察“市民社会”内在霸权逻辑和剥削本质时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质言之,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角下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催生“殖民扩张”的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超越现行资本逻辑主导下全球治理体系的剥削本质,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之路。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在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促成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资本逻辑的本性也致使人的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预言中的第三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对的是资本逻辑主导下人的异化状态,是一种受制于资本、劳动者不自由、人格依附的生存状态。从理论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的自由联合发展的阶段性必然状态。从实践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前全球化发展陷入困境的历史超越和解决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种前瞻性理论,更是一种突破资本逻辑主导、实现人的类本质回归的科学性实践方案。

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需要超越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逻辑主导的“中心—边缘”全球治理模式内生性矛盾及其多种外延样态也日益加剧。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这一市民社会必然会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向世界范围发展,这一过程就是“殖民扩张”,即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过度积累导致的资本和劳动盈余会阻碍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利益最大化,而全球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拓展的资本主义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内生性矛盾的产物,也是缓解资本内生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资本积累和资本流通过程既延缓了资本过度积累的矛盾爆发时间,又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垄断利润。但是,这种“时空修复”的模式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必然会走向发展空间饱和、资本食利空间张力达到极限进而式微的趋势。质言之,逆全球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社会内生性矛盾战略调整无果的实践结果。

逆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逻辑主导下劳资矛盾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失灵,进而维护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利益的“替代版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内资本过度积累导致平均利润下降,将资本转移到资本积累不充分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制造业空心化现象、虚拟经济泡沫化等。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发达国家会通过逆全球化手段遏制别国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利益进而实现“再工业化”来解决本国内部资本过度积累引发的劳动盈余问题。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无法完成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沼并引发经济金融危机,进而内部就会出现带有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色彩的思想潮流。为了屏蔽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经济滞缓等问题来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世界部分国家尤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而会采取一系列的逆全球化措施维护本国利益,但是这也只是饮鸩止渴式地进一步加剧世界各国的矛盾。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导致全球主体发展受限、权利义务不平等以及交往规则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失灵。首先,全球主体发展受限。在新殖民主义时期,西方国家采取间接方式剥夺落后发展中国家的主体利益,利用现代化先发优势将他国发展置于服务自身唯一利益的格局。落后发展中国家在沦为西方发达国家攫取利润的工具时,也丧失了自身发展的主体性优势、失去了潜在发展优势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其次,权利义务不平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利用资本积累先发优势解决全球性问题,反而采取“投机主义”回避甚至不履行国际义务。后发国家不仅未得到更多利益、错失最佳发展时机,更无力承担有效治理全球问题的义务。最后,交往规则不公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先发资本积累的优势制定国际社会国家交往的规则和程序,暴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丑陋面孔,压缩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甚至干涉部分国家的政治。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性、价值共识性、理论现实性、文明包容性的印证,也是对全球治理模式内生性矛盾及其多种外延样态的超越。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第一,重塑价值共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以邻为壑”的发展,依靠丛林法则、单边主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现状。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只有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借鉴不同国家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解决世界问题,真正为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多样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共识,维护多元主体的利益、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作用,塑造新型全球治理体系。

第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治理共享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得以增加,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度,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响应,开创了各民族国家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新理念。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治理共享的新格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理性至上哲学思维的批判性超越和创新性重构,以思想的辨证张力和宏观的历史视野为开创全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马克思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时至今日,这一曙光不仅是亚洲的新曙光,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曙光,是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模式。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的分析,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不是单纯由主观意愿就能改变,最终归宿也必然是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原则,紧扣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核心本质,是在理论层面对“人类社会该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的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世界之问”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内容。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理念,坚持从中国具体的社会制度这一现实出发,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