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面具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隐藏在面具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堂戏,又称为“傩愿戏”“傩戏”“杠神”“冲傩”等,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堂戏在贵州大部分市县仍有遗存,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县流传最广。

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堂戏演出之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祭拜司傩大神——傩公和傩母。法事完毕,演员便佩戴面具上场表演戏剧。

在土家族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戏班子,人们习惯称为坛,其成员由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七人,所需经费自筹。傩堂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

戴面具演出是傩堂戏最突出的特点。面具以“堂”为单位,每堂面具的数目及角色各地有所不同,民间流传着“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实际上面具的数目主要根据演出的需要而定,并不拘泥于十二或二十四之数。

面具一般选用质地细腻而韧绵的白杨木、柳木雕刻而成。着色分为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常以土黄作为底色,用黑色画眉毛、头发、冠帽,然后用熬制的桐油涂刷几遍;重彩常用红、蓝、黄、黑等颜色,多为土法制作的植物或矿物质颜料,也有用油漆涂绘的。

演出时以面具罩面,头部其余部分用头巾包裹,头巾的红、白、青色用来区别武将、男相与女相。

傩堂戏的剧目,原始宗教内容逐步减少,中国文化典籍中所载的一些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增多,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表演形式包括歌舞、说戏、戏曲三种类型。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