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打倒了洋教条

实事求是打倒了洋教条

1943年,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党校校长彭真请毛泽东为大礼堂题词,毛泽东欣然同意,挥毫泼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跃然纸上。

今天,在延安北关小沟坪的中央党校旧址,依然看到这四个大字被刻在四块方石上,高高地镶嵌在大礼堂正门上方。

实事求是,是各级党校随处可见的校训,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是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曾经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

从留苏派讥讽“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到延安时期打倒“洋教条”,认识到“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饱含着共产党人的智慧,也饱含着血的教训。

八路军某部战士在学习整风文件。

青年毛泽东的探索

毛泽东最早见到“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时,还是一位师范生。1916年,湖南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匾额,将其悬挂于讲堂正门。彼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经老师杨昌济介绍,利用假期时间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

岳麓书院门口的“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称赞汉景帝之子刘德做学问认真踏实,学风务实。当年的毛泽东大概不曾想到,二十多年后,他会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实事求是”作出创造性的新解释,赋予它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

1926年下半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疾风暴雨般的农民运动迅猛兴起。党内高层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也有人认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众说纷纭中,作为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先把事实弄清楚。

1927年,他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正是在实地考察中,他看到了新的天地,认识到“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此行之后,毛泽东迅速写出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在报告中写道:“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这篇报告无疑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可惜,毛泽东的思想并没有被全党普遍接受。1927年,照搬苏联经验、坚持城市暴动的共产党人,蹚过尸山血海后,终于在血雨腥风中认清:俄国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最早摸索到这一点的还是毛泽东。秋收起义攻打长沙严重受挫后,这位34岁的青年勇敢地立足失败的现实,毅然选择“上山”做一个“革命的山大王”,在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用行动告诉全党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康庄大道。然而,没有在苏联学习过马列“真经”的毛泽东,提出了一条在马列原著中找不到出处的新道路,让人们接受并不容易。自诩为“百分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王明等留苏学生,执意坚持“城市中心论”,还给毛泽东扣上了“山沟里的马列主义”的大帽子。结果,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血洒湘江。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才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礼堂题写的“实事求是”石刻。

窑洞里诞生的“两论”

青年毛泽东的探索,正式转变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论断,并第一次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是因为那时党内还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延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王锦霞说,“举个例子,王明在延安经常到处演讲,他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哪句话出自马列著作的哪个版本哪一页,信手拈来,当时不少延安的年轻人都将王明当作学术明星崇拜。”

毛泽东与王明恰恰相反,就连晦涩难懂的哲学,他也能结合实际化难为易。1937年,毛泽东给抗大学员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讲到“矛盾”的概念时,他说,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打架,你要战胜我,我要战胜你。这时,瓦匠正在屋顶修房子,敲得叮叮当当,毛泽东就说,我们和瓦匠也在“打架”,我们上课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瓦匠却要工作,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正是在这样讲课的基础上,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毛泽东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实践论》和《矛盾论》。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9年,《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共出版、油印了20次,引起了延安理论界与其他各界的重视。

王锦霞告诉记者:“‘两论’讲清楚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也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解答了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认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毛泽东还用一副对联给主观主义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态度尖锐又不失幽默地问大家:“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

与此同时,党的队伍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1935年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后,全国党员只有3万余人,到了1940年已经激增至80多万人。这些新党员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往往没有完全入党。

为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延安整风运动拉开了帷幕。

《改造我们的学习》手稿。

延安整风后的新面貌

1944年7月30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其中提到:“模棱两可,空话连篇,特别是有些人不是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而引经据典地用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话,吓唬人或卖弄学问,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人笑话。”

同样在参观团的《新民报》总主笔赵超构则在报纸上感叹:“延安打倒了‘洋教条’,所有工作人员都从实事中建立朴素的理论……他们以为一个大学生学习英美式的经济学,不若精通边区的合作社和骡马大店。”

两位中外记者眼中的“实事求是”之风,正是延安整风后的新面貌。

这场持续三年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全党范围内的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改造运动。如何教育?如何自我改造?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22个文件中,仅有六七篇是关于马列经典著作学习的,更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深入实地、学习调研的结果。”

的确,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下马观花。“跑马观花是看不清楚的,只有下马才能看清。”1941年下半年,随着中央设立调查研究局,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之风从中央到地方沛然兴起。

1942年1月,张闻天率领一个农村调查团,从延安出发到陕甘宁边区的神府、绥德、米脂以及晋西北的兴县等地。一年多的实地调查后,他在著名的《出发归来记》中写道:“冲破了教条的囚笼,到广阔的、生动的、充满了光与热的、自由的天地中去翱翔——这就是我出发归来后所抱着的愉快心情。”

陕甘宁边区靖边县适合养羊,但年年有羊瘟,老百姓损失很大。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县委书记惠中权下农村,钻羊圈,亲自到两个没死过羊的养羊户家里调查,最后以“如何养羊和发展羊”为题,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发表在《解放日报》。1942年,毛泽东亲笔题写“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赠与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

一年后,毛泽东手书的“实事求是”4个大字,被镶嵌在中央党校大礼堂门口。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为大会纪念册题词,仍然是“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八个大字。与此同时,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鲜为人知的是,就连蒋介石也多次对延安整风运动进行正面评价。谭虎娃告诉记者,早在1943年,蒋介石就说“现在全国士气低沉,但‘共匪增强,到今天还能苟延残喘’,其力量是由于他这个整风运动而发生的”。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又评价整风运动“使一般干部养成了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共匪’训练最大的成功”。他甚至还在国民党内印发了延安整风的3篇文件作为学习材料,其中就包括《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然而,蒋介石的“反省”和“学习”已经无法拯救病入膏肓的国民党政权。

1947年3月,胡宗南侵占延安前,为使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的题字免遭破坏,党校师生将四块石刻从墙壁中取出,埋入地下。新中国成立后,小沟坪中央党校旧址办起了延安师范学校,师生在建校劳动中又挖出了这四块石刻。如今,四块石刻原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而毛泽东的题词,写入党的理想和信念,传承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1943 年,中央党校礼堂落成时,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图为中央党校礼堂。

【追梦启迪】

毛泽东第一篇被翻译到国外的文章

湖南渌水河畔,醴陵市东正街30号,有座古殿叫“先农坛”。1927年初,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来到这里——醴陵农民协会所在地。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7年1月、2月,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5县的农民运动。

在韶山,毛泽东听说长期骑在农民头上的土豪劣绅家小姐、少奶奶的牙床,农民也可以踏上去打滚。在衡山县白果乡,人们告诉他,农会掌了权,土豪劣绅不敢说半个“不”字;妇女们成群结队地涌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席,族长老爷爷只好听便。在先农坛所在的醴陵县,农民告诉他,有个诨号“乡里王”的土豪,最初极力反对农协,后来又低头作揖,给乡农会送上“革故鼎新”的金匾……

这些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事让毛泽东兴奋不已。2月12日,毛泽东回到位于武昌的住所,白天外出,夜晚伏案,很快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列举了农民所做的14件大事,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成就了“奇勋”,农民是“革命先锋”。

3月5日,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周刊首次刊登了该报告的部分章节,12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也发表了部分章节,但很快就被停发。幸好,当时主持中央宣传部工作的瞿秋白读到了这篇报告,他将文章交给汉口长江书店出版单行本,并连夜亲自为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中国农民都要动手了,湖南不过是开始罢了。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该读一读毛泽东的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就这样,1927年4月,毛泽东的报告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名出版了单行本,一时间广为传播。报告还引起了共产国际的注意,1927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先后用俄文和英文翻译发表了报告。这是毛泽东第一篇被翻译并介绍到国外的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早期范例之一,正如英文版编者按所说的那样:“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

【采访札记】

坚持实事求是,无往不胜

凤凰岭、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寻访延安的一个个旧址、一孔孔窑洞,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看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整风运动,看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调查研究。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着革命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寻,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领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站在了世界面前。

1978年,当中华民族走到历史的转折点时,又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我们党果断地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不是别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开辟的独一无二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

回顾历史,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我们党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道路就越走越宽广,事业就越来越红火;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困难和挫折就会接踵而至。展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必能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