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摘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也对“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行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等重点任务。

一、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迈向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形势,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一阶段我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国际上已经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一些国家来看,除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之外,中等发达国家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经过二次分配之后的贫富差距缩小,基尼系数普遍在0.26-0.35左右;二是产业结构多在中高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强,全球创新指数普遍在50.50左右,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在2.5%以上;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类发展指数处于超高人类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指数普遍在0.8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均处于高水平,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度与质量均很高;四是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的运用,推动数字化转型。

因而,我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须在共同富裕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民生保障体系的全民覆盖和均等化。

(二)美好生活新时代,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健全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民生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共享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是提升生活品质,让全体国民享有更高端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活品质现代化。生活质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个人生活品质、公共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品质、生活幸福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好生活社会,人人都享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好幸福生活。

人民生活质量现代化的核心是提升生活品质。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进入了生活品质提升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上得起学向优质教育转变,要求“学有优教”;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从看得起病向治得好病和健康长寿转变,要求“病有良医”;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从“摇篮到坟墓”向全生命周期保障转变;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向着人人享有基本住房权转变,要求“住有宜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向着旅游休闲、科创、体育健身等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向着空气、水、土壤、食品、药品安全全面达标转变。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求政府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政府从一般性、常规性的管理、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环境,转向有规划、有步骤的增加优质教育、优质医疗卫生、全周期社会保障、宜居住房、美丽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法治环境等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求政府致力于提升知识经济时代与超级智能社会的生活质量,完善生活质量型社会政策,促进质量型、发展型和文化型消费的大力发展。要求政府投入聚焦改善人类生存质量,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不断向以人为中心的硬件与软件投资集中。要求政府增量投资和新增财政支出,逐步向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质公共服务内容生产、优质公共服务环境营造倾斜。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通过生存消费和发展消费保障生存和提升人力资本,才能充分发挥巨大内需潜力这个最大优势,才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强大动力。我国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不断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就要扭转目前投资需求占比过高的最终需求结构。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个方面,从供给侧管理来看,政府要重视“供给创造需求”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完善基础上的产品质量升级,以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牌、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要以人民群众生活圈直径和人口覆盖率为可及标准,广泛高质量建设一流优质中学、国际一流大学、三级甲等医院、医养护全功能养老院福利院、新市民规划居住区、5A景区。

第二个方面,从需求侧管理来看,要健全政府高质量生活管理功能。畅通不同阶层消费主体的消费渠道,扩大品牌消费与国际性高质量消费,畅通高收入人群购买免税商品的渠道;扩大优质教育、医疗、住房供给,给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助力;同时要做好基本消费品价格稳定和质量保障工作,给低收入阶层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环境。

第三个方面,要稳定外需,完善政府制度型开放促进功能。政府要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重点扩大金融、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对外开放。

(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现在开启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现代化新征程,即到2050年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我们从“十四五”时期开始一直到2035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取得明显的进展。

(五)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分强调实现收入分配、受教育等民生保障权利的公平。马克思主义政党认为,民生保障的实质是社会共同需要,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手段是国家出资对公共服务对象毫无例外地提供普遍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我们党能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依靠的正是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而能够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坚信,人民是党执政最深厚最可靠的根基,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所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将使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更加牢靠。

(六)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我国增进民生福祉的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不断落实。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资金投入和改革力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坚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均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参保人数已占全球养老保障总人数的1/3,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

2020年,党和政府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为实现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补充了财力。

同时稳定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2020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

2020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住务工收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在教育方面,统一全国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中西部地区标准提高到与东部一致。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

此外,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2020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实施患者免费救治。及时预拨疫情防控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支持5万余个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所以我们看,2020年我国民生福祉是大幅度提升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生保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我国民生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方面,民生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就业尊严保障不足、农村居民养老水平偏低、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不均衡等方面。

第二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有待加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第三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与民生型投资不足。

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原则

到2035年,我国关于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三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方面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重点在“共同”,“共同”的主体是14亿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达到富裕、都拥有富裕水平的收入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缩小。

“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那么怎么来衡量富裕?衡量富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是数量指标,一个是生活品质指标。从数量指标来看,富裕数量指标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性的概念,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尼系数等数据来测算国民富裕程度。从生活品质的指标来看,高品质的共同富裕是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到品质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个体现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各个领域都要有从指标、数量、质量方面的明显进展、质的提升与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显著增强,集中体现到幸福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等方面。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下面八个方面:

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是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表现在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三是要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推进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共享、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要推进全民共享,使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果。

四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牢牢把握公平正义这一个尺度,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民生权益,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五是要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必须符合国情。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政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与鲜明特色。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走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也有能力建设比资本主义国家更能使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六是要坚决兜牢民生底线,要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坚持全覆盖、保基本、聚焦困难群体,围绕民生短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始终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民生底线。

七是要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尽力而为,强调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我国具有许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独特财政优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执政宗旨之所在。量力而行,强调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推进民生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民生福祉要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既不能超出历史发展阶段盲目提高标准,得“福利病”,也不能低于历史发展阶段要求而落后于历史发展,得“拉美病”,要精准定位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采取不超前、紧跟其后的民生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战略。

八是要充分激发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民生保障中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人民是享受民生改善成果的主体,更是实现民生改善目标的主体。要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

“十四五”期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主要任务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第一,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第三,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第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第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第六,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第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第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

(一)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要推动出台“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完善均等化推进机制,推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地落实。

1.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要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国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标准水平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科学确定农村养老金标准、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城乡教育文化体育设施标准、教师工资标准、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估标准等等,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

2.要完善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长远看,应将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到高收入国家起点水平。

要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特别是中央一级和省一级,要对县一级义务教育的投入进行充足的财力支持。

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将更多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完善财政、融资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3.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

要区分基本与非基本,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以政府适量投入带动社会市场力量投资。

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要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的岗位,要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要扩大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来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要完善欠薪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的试点,对这些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放开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要持续大规模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要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精心谋划共同富裕顶层设计,研究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

要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健全工资指导线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的形成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的机制,普遍实行全员绩效管理。

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为重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同时要完善再分配的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改革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格局。

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要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

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十四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长期看,要总结西部省份推进高中免费教育的成功经验,全面健全高中教育免费制度,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全覆盖。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2. 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要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要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向互认和纵向流动。同时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以上。

(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2.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启动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要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和规模。要启动实施医疗保障服务示范工程,推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要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六)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

要健全婴幼儿的发育发展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的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

要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的供给,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在“十四五”期间要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要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薪的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在“十四五”期间,要将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水平提升至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要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普遍覆盖,实现省级统筹。

要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

要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完善财税等激励政策,要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

(八)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要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利。

要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的水平,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机制。

要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

(九)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

(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要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同时,要完善长租房的政策,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据宣讲家网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