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前瞻及应对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前瞻及应对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1445(2021)07-0030-05

拜登政府尽管没有正式出台针对“印太地区”的相关政策,但从其举措与动向来看,基本未脱离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框架和战略思维。拜登政府延续对华战略竞争的方针,并对特朗普时期的“印太战略”作出一定的修正与调整。分析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内容与走向,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战略实质,主动、及时应对,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初现雏形

“印太地区”仍是美国政府的重点关注区域。美国认为“印太地区”与美国的利益息息相关,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其全球战略地位。2021年3月,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中,继续沿用了“印太”一词,并强调,美国在“印太”、欧洲和西半球拥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并将建立与这些地区之间最紧密的联系。此外,拜登在双边和多边会晤中,均采用了“印太”一词,如拜登与日本首相菅义伟和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时,均谈及“印太地区”的挑战,并谋求共识。6月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强调,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到非洲再到“印太”的广泛区域,“重建更美好的世界伙伴关系”;随后召开的北约峰会中提及,要加强盟国与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这些“印太地区”伙伴国家之间的联系。2021年3月,美军印太司令部向国会提交“太平洋威慑计划”,请求在2022—2027年增加约270亿美元开支,用以提升对中国的“军事威慑”能力。可见,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的政治遗产,继续沿用“印太”这一概念,进一步强化与该地区的接触,同时将中国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美印日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撑。拜登政府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是美国在“印太地区”制定实质性政策的基础,美国将不断推动美印日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发展。2021年2月18日,四国举行拜登任职后的首次部长级会议,谋求对“印太”内涵和原则取得共识,并宣布一项合作计划以推动印度疫苗的生产供应,意在制衡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影响力。3月12日,四国举行首脑视频峰会。拜登提出7点政策备忘录,倡议以四国集团为基础,在“印太地区”建立起“民主政体”领导的科技生态系统,形成能够代替中国的科技产业链和商业条件,在盟国间创建自由数字贸易,限制中国在“印太”的地缘经济参与度,建立四边创新基金,并关注环境技术。四国在峰会上签署题为《“四边安全对话”精神》的联合声明,强调建设“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共同愿景,重申该地区要建立“基于规则的自由开放秩序”,尤其强调要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之上。这些举措表明,拜登政府试图巩固其在四边安全对话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机重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领导力,一道应对中国的“挑战”,从而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秩序”。

拜登政府试图强化亚太联盟,以此维护“基于规划”的“印太秩序”。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的、以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联盟体系,是美国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方式。拜登政府重申美国对其盟友的承诺,并强化“价值”对于提升联盟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拜登强调,美国必须修复和振兴自己的“民主体制”,并强化世界“民主政体联盟”。2021年3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日本、韩国,这是拜登政府高官的首次外访,体现了美国对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的强化。4月,日本首相菅义伟访美,两国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之后发表联合声明称“美日同盟是印太地区和世界各地和平与安全的基石”。拜登政府对韩国的拉抬是其“印太战略”的一个新特点。3月18日,美韩国防部长和外长举行“2+2”会谈,重申美韩同盟是“朝鲜半岛和印太地区和平、安全与繁荣的关键”;5月,韩国总统文在寅访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指出,美韩同盟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双方致力于使韩国的“新南方政策”与美国“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保持一致,合作创建一个“安全、繁荣和有活力的印太地区”。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时期的战略竞争方针,局面甚至有可能演化为激烈竞争。2021年2月4日,拜登在首次外交政策讲话中声称,中国是“最严峻的竞争者”,给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民主价值观”带来“挑战”,美国将反制中国在经济领域“咄咄逼人”的行为,并在“人权、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等领域反击中国。 这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强硬立场,还改变了前任非理性、极限施压的策略,谋求一种稳定的、理性的且强度更大的战略竞争。同月,美国国防部成立“中国特别工作组”,在战略、技术、情报、盟友和伙伴关系等领域,重新评估美军应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方针。《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是拜登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全面应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其中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挑战”,认为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将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构成持久挑战的潜在竞争对手。由此可见,拜登政府较前任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没有实质性变化。

中国面临的战略环境更加复杂。除了美国之外,域内外一些国家也推出了各自的“印太战略”或“印太愿景”,尤其是实力较强的地区大国,将进一步参与“印太地区”事务并提升影响力。一方面,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拜登政府进一步强化其亚太同盟,使其联盟体系较特朗普政府时期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于地区秩序的未来演变产生不确定感,并在经济与安全方面寻求中美以外的替代路径,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排除美国在外的小多边合作形式,使得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趋于复杂。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挑战。拜登政府继续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名义,加大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中国国防部4月底表示,美现政府就职以来,美军舰在中国当面海域活动频次比去年同期增加逾20%,侦察机活动频次超40%。拜登政府继续加强与盟友和伙伴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协调,把南海议题纳入四边安全对话机制中。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唯恐南海不乱,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频频来南海兴风作浪,在各种场合不时就南海问题挑拨离间。 此外,美国还给予南海其他声索方更多支持,搅扰南海地区和平稳定。6月,美国宣布将向菲律宾捐赠新冠疫苗,菲律宾随即宣布,暂停终止菲美《访问部队协议》,该协议对美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与中国广泛深入的经济合作,东南亚国家并未完全跟随美国的节奏,但拜登政府的举措无疑增大了域内国家解决争端、促进合作的难度,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美国继续打“台湾牌”,加剧了台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拜登一上任就表态,美国政府在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同时,将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中的长期承诺,协助台湾维持足够的“自卫”能力。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势必继续对中国打“台湾牌”,只不过方式会有所调整,程度会有所变化。2021年1月,拜登就职典礼邀请台湾当局所谓“驻美代表”萧美琴参加,这是1979年美国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以来的首次。拜登上台后,美国的导弹驱逐舰多次穿越台湾海峡。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中,重申了对台湾的“支持”,声称台湾是“民主的典范”和重要的经济、安全伙伴。此外,2021年3月《美日联合声明》和5月《美韩联合声明》都干涉中国内政,提及“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6月6日,3名美国参议员刻意乘坐美军运输机C-17旋风式访台,而非搭乘传统上执行这类任务的行政专机,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挑衅。可见,拜登任内将持续拉拢盟友共同打“台湾牌”,采取“切香肠”的方式冲撞中国的底线,这使得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擦枪走火的风险不断加大。

中国的应对

对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保持清晰认知。随着中国国力迅速增强,美国认为中国给其霸权地位以及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带来了“挑战”。正如王毅指出,美国所提出的“印太战略”,事实上是以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为依托,企图构建所谓印太版的新“北约”。这一战略所鼓吹的是早已过时的冷战思维,推行的是集团对抗和地缘博弈,维护的是美国的主导地位和霸权体系,归根结底没有脱离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时指出,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一场灾难。中美在一些问题上会有不同看法,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建设性方式妥善管控和处理。中美双方应该重新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误解误判。要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既要认识到处理中美关系的艰巨性、复杂性,更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同时,还要根据美国“印太战略”内容的发展演变,加大跟踪研究力度,不断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印太战略”。

差异化应对各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取向。各个版本的“印太战略”都绕不开中国,但不同国家的“印太战略”对中国的立场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华政策也各有倾向。很多国家并不认同美国以“零和思维”处理对华关系,如欧盟在经济上与中国的联系较为紧密,根本不可能承受与中国“脱钩”的成本。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并警告称,即使欧盟因共同价值观而与美国走得更近,也不应与美联合起来对付中国;联合对抗中国“极有可能”引发冲突,结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认清各个国家的立场差异,根据不同国家对中国的利益需求,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一是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在经贸往来、疫情防控、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与各个国家包括美国的合作,以合作稀释战略竞争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避免掉入美国试图构建以对抗中国为目的的“印太战略”陷阱。二是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重大议题上,对个别国家主动挑衅、妄图联合其他国家挑起对华争端的极端行径,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遏制任何围堵中国的势头。

妥善应对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不能成为国际政治的角斗场。事实已经证明,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才是最符合地区国家利益的正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地区国家共同的任务。”一是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机制。随着美国与盟友和伙伴国家关系的修复,有的域外国家试图干涉南海问题的意图更加明显。中国应密切关注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南海的行动,对挑战南海主权的行为采取适当措施坚决回击。同时,还要警惕西方国家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说辞给中国制造不利舆论,应当从法理上指出,美方所说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本身含糊不清、遮遮掩掩,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二是排除干扰,力争尽快达成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要、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断凝聚共识,增强互信,推进合作,维护好南海的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南海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各方才能达成一致,有效防止外部势力的干扰,促进本区域的和平稳定。就台湾问题而言,要高度警惕拜登政府将台湾作为与中国大陆对抗的筹码。要对美国明确表达底线,“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

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西方主导的话语权体系下处于“被定位”的状态,“挨骂”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发动“印太”话语攻势是西方国家用来给中国制造障碍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打着“航行自由”“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之类话语或口号,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干涉。以“规则”为核心的话语攻势将成为西方国家下一步重点采取的手段。对此,我们亟须制定应对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一方面,对于“印太”话语攻势制定预防机制并予以及时、有力的回应。在具体行动之前摆出事实、讲明道理,避免自己陷入被动应对局面,在话语攻势展开之后予以及时、有力回应,扭转不利的舆论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话语自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是2018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大国海上战略互动及对中国周边海洋安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8CGJ030〉阶段性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BLCU Youth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王鸿刚.大国博弈2050[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王晓文,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