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中国传媒大学在办学治校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对现代大学治理的认识;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一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治理,把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为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大学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精细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政治引领,紧密结合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加强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注重发挥在视听传播和媒体融合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全媒体特色的“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一体化推进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并将思政教育资源推广辐射到全国。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动新文科建设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定盘星”,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2020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部署下,中国传媒大学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组织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课程以“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由14家主流媒体中参与武汉抗疫一线报道的42位媒体人讲述,师生团队精心录制形成32集课程,呈现抗疫报道经验和抗疫精神,成为一堂供全国师生线上学习的“云端大课”。“大讲堂”作为一堂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有效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感染和激励新闻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家国情怀,提升专业素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模式创新,“大讲堂”课程分享到全国719所新闻传播院校,惠及数十万新闻专业学子。中国传媒大学是新闻传播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有责任也有使命将优质思政资源进行分享,运用媒体融合等手段推动新文科建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创优,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在全国首创思政课程“双师课”和专业课程“双师课”教学模式。20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新闻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广告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等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开设了“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人像摄影”“数字媒体技术概论”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程“双师课”。随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设了国内首家专业课程“双师课”——“新闻采访与报道”。思政课程“双师课”和专业课程“双师课”,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同堂授课,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打破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为思政教育找寻专业落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组织理论社团和“周恩来班”等重点班级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1年,师生团队制作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革命纪念馆”融视频作品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将理论学习、实践创新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努力传承好红色基因,开展好新时代的理论学习。

创新融媒体党史学习教育,作品思政与活动思政特色鲜明。党的历史本身就是富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科书。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传媒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与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网、央视网等平台合作制作融媒体产品,让师生在实践创新中加强“四史”学习,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融媒体、云技术与数字化手段生动呈现遍布全国的百个革命展馆,打造“红色云展厅”,改变了传统的线下学习形式。把红色文物“讲述”出来。邀请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讲述百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物故事,推出百集视频作品《红色文物青年说》,成为网络爆款产品。让革命故事“传播”开来。用音频讲述一百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人生故事,打造百集“百年先锋”移动听音频作品激励和感染青年学生。用理想信念“表达”出来。用融媒体手段讲述全国百名党员感人的入党故事。这些工作不仅是学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自选动作”的亮点成果,更是实践育人、创作育人、作品育人的生动体现,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了促进师生学、思、践、悟相结合,学校联合光明日报推出“鲜花献英烈”小程序和《清明》融视频,通过献花的形式“云”上祭奠革命先烈、致敬英雄。短短几天,近40万人通过小程序“云”上献花,表达对英烈的崇敬与怀念。这种将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做法,不仅让参与制作的师生深受教育,还向社会延伸,效果显著。

中国传媒大学“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创作、活动与作品有效结合。这既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又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浓厚学习氛围,并以其参与感、鲜活感,激发了师生自己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首创无障碍信息传播公益项目,在社会实践与服务中培根铸魂。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光明影院”无障碍信息传播公益项目是中国传媒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创新探索,在社会服务和公益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责任心和公益之心。

学校充分发挥视听传播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组织师生团队制作无障碍版本电影,丰富视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满足我国1700多万视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视障人群构筑“文化盲道”,把党和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自2017年底启动“光明影院”项目以来,500多名师生志愿者每年制作104部作品,无障碍电影覆盖31个省(区、市),点对点支援国务院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助力文化扶贫。2021年还开展“光明影院进特校”公益活动,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的32万残障学生赠送40部无障碍电影观影硬盘,共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作为“作品思政”“项目思政”“实践思政”的典型做法,“光明影院”公益项目获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专业教育与公益教育有机融合的一大创新。基于该项目建设的“媒体融合传播实践”课程思政课,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学们还将参与公益实践后的心得与体会,集结成《光明影志:我与祖国同行》等三部作品出版,共计70余万字。

以一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治理,把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明确提出,以党建为核心,把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领现代大学治理。

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让党成为学校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高水平传媒人才的高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党的正确、坚强、有力领导,学校才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传媒名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优化党支部设置方式,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契机,重新梳理、建构、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决策机制、管理模式和考评办法,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选任标准、政策待遇等。创新教学单位党组织设置方式,把支部建在系上,充分考虑业务融合与互补,优化机关党支部设置。织密教工党支部书记“选用管育”全链条,努力建设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的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顶梁柱”作用,形成“百根柱子固党建”的良好局面。

以一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治理的顶层设计,形成上下发力、中间用力、一体贯通、执行有力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助推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解决了党支部设置适应度不高,组织生活严肃性不够,党务干部胜任力不强,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学校党委用心用情用力抓党建,为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探索开展“党建+”工作模式,建立科学管用的党建工作新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党建+思政+专业+实践+创作”育人模式,将党建贯穿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环节,形成党建引领、协调推进、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基层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将党建思政、教学科研、资源管理、师生服务等不同类型党支部进行分类评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搞“一刀切”。建立校领导参与院系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工作制度,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台账、个别谈话等方式延伸检查,把党支部书记抓党建情况纳入校内巡察工作,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按照“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落后支部”的思路,抓两头带中间,开展“样板党支部”创建活动,激励与问责相结合。

“党建+”工作模式对促治理、保稳定、提质量、谋发展、创一流发挥了突出作用。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