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物质生活的富裕是硬指标,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生活的富裕是软指标,不好界定不好衡量,但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影响人民群众的内在情绪。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精神生活的富裕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追求。

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树立明礼知耻的文明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物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本应在精神上也富有起来。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有欠缺。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更应该内外兼修、明礼知耻、自尊自爱,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避免小富即安的守成心态。伴随着我国不断崛起的步伐,很多家庭摆脱了贫困,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家庭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开始丢掉勤俭持家的作风,而且不注重家风建设,对子女予取予求,生活奢侈。正所谓“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总是自满于眼前取得的成绩,就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村委会每年都组织年轻人到贵州的山村体验生活,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保持进取心态。

三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涵养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善人”在路上设食物救济饥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提出了许多延续至今的重要慈善理念,如悲田、福田思想;宋代,出现“义庄”,最早由范仲淹创立, 其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无告之人, 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婚丧嫁娶等大事的人实施临时救助;明末民间慈善组织之中以同善会最突出。1614年,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高攀龙,看到家乡百姓生活贫困,于是他召集无锡士绅,创立“同善会”,以使“寒者得衣、饥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槥”。早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制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现在前半段所“允许”的过程已经做得很好,应该转向“共同富裕”的后半段。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理应提高认识、胸怀大局、感恩国家,主动带后富、帮后富,这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富有。(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0916/114253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