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奋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0-0059-03

在“推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支点。发展区域经济则应培育优势产业,精心布局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增长极,其制造业对全国的贡献应与其在全国的地位相适应。因此,把握京津冀制造业发展走势,补齐本区域制造业发展短板,谋划并规划足以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产业链(集群),对“十四五”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制造业的规模与结构

根据2020年统计公报数据测算,2020年京津冀区域工业增加值为19950.53亿元,占本区域生产总值的23.09%,比全国这一比重低7.72个百分点。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8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营业收入总计为73958.95亿元,占本区域二三产业合计的21.82%,比全国同一比重低14.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622.04万人,占本区域二三产业合计的18.79%,比全国同一比重低8.53个百分点。无论是从产出、收入还是就业比重来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区域现代工业和先进制造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0年河北省工业增加值占本区域的比重为57.87%,北京市、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分别占本区域的比重为21.13%和20.99%。2018年河北省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本区域的比重为54.1%,北京市、天津市制造业营业收入分别占本区域的23.0%和22.9%。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工业(制造业)体量最大,超过了北京市和天津市之和;北京市和天津市工业(制造业)规模大体相当,北京市略高于天津市。

从行业结构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位列京津冀制造业收入前三的行业,其余依次为:金属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前10个行业营业收入合计占制造业营业收入的74.15%,其中前五个行业占52.87%。三省市中,北京市制造业的前三大行业是汽车、电子和制药;天津市制造业的前三大行业是钢铁、汽车和电子;河北省制造业的前三大行业是钢铁、金属制品和汽车。

京津冀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显著增加。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由2013年的17.13万增加到2018年的28.35万,5年增长65.54%,但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却分别减少11.25%、9.83%。三省市中,北京市由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将制造业向外地转移,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都呈增加趋势,北京市实行减量发展成效显现;受去产能、产业转型和环保等因素影响,天津市制造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都呈下降趋势;河北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也有所下降,但企业利润总额是增加的,且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这也得益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京津冀制造业人均资产上升趋势显著,人均收入明显提高。2013—2018年5年间,京津冀制造业资产规模快速增加,资产总计5年增加21.91%;与此同时从业人员5年减少26.13%。这也使人均资产5年提高65.05%。资本深化趋势显著。资本深化也是制造业智能化的结果,大量自动化机器设备进入工厂,代替部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使制造业人均收入5年提高20.15%。但这种资产投入的增加,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并没有使制造业收入得到同等幅度的上升,这也使得资产效率5年下降27.20%。劳动效率的提高不足以抵减资本效率的下降,导致综合效率也略有下降。

京津冀制造业行业结构趋于优化。随着去产能、调结构的推进,京津冀制造业中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规模明显减小,而一些先进制造业规模明显增加。2013—2018年,京津冀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减少900多亿元,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减少超过1000亿元。与此同时,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加32.38%、31.94%,平均每年增长5.77%、5.70%。

京津冀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京津冀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3年的0.95%提高到2018年的1.29%,提高了0.34个百分点。三省市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长最快的是河北省,5年增长60.98%,天津市增长14.47%,北京市增长7.7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但研发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京津冀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合计由2013年的266702人降到2018年的257195人,5年下降3.56%。

加快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区域常住人口占全国的8.08%,创造出了全国8.59%的生产总值,而制造业营业收入仅占全国的6.98%。同期,长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6.15%、8.13%,创造出了全国24.07%、10.87%的生产总值,制造业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25.52%和14.14%。京津冀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小,同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之间的差距远远超过了生产总值的差距,京津冀制造业对全国的贡献与其在全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加快补齐京津冀制造业短板,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成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

打造先进铁基材料、金属制品、装备制造(重型)等世界级产业链(集群)。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淘汰了一大批钢铁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工艺装备不断升级,产品结构趋于优化,钢铁行业绿色减量发展,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仍占到京津冀制造业的23.16%,占到全国同行业的22.65%,仍是京津冀区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十四五”期间,要围绕这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国家实验室,打造一流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本区域科研、人才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精准开发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钢铁品质;结合下游金属制品、重型装备等产业对以钢铁为基础的金属材料的刚性需求,重点面向国内大循环生产高品质的金属材料;努力实现该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拓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链。京津冀三省市在这个产业链上都有一定的基础,汽车是北京市制造业30个行业中排名第一的行业,也是天津市制造业30个行业中排名第二的行业,还是河北省制造业31个行业中排名第三的行业,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面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十四五”京津冀区域该产业链发展的重点应由高碳能源为动力的普通乘用车,转向重点研发和生产低碳新能源汽车以及各类专用车。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目前京津冀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着眼未来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作为“十四五”京津冀区域重点布局的一个战略性产业(链)。

发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产业链。该产业链京津冀区域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也应作为“十四五”京津冀区域重点打造的一个产业链。

营造推进制造业稳步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加快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链(集群)的同时还应从多方入手,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模式,为京津冀制造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大京津冀制造业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应加大京津冀尤其河北省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创新的同时注重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落地转化,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度重视机制创新。把提高重点产业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要以“亩均”(地效)论英雄,还要以“劳效”“资效”“能效”“水效”“数效”等论英雄;“十四五”时期,要着重从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破解京津冀制造业资产低效及节能节水等突出问题。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不断进行“强链、补链、延链”以完善产业链,并根据产业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去打造技术创新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同时紧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利用北京市的科研优势、天津市的制造业基础及河北省的发展空间,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加快京津冀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应将北京现代服务业与河北省制造业优势相结合。加快研发设计与其他科技服务业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提高产品品质,结合消费者需求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生产;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加快物流业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降低制造业成本。

[参考文献]

[1]赵剑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3).

(作者简介: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