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0-0039-04

纪念辛亥革命,尤其应纪念孙中山。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加强历史研究,应深入挖掘孙中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大力弘扬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孙中山生活与革命的时代,正值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迭起,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加剧。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把“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大片领土割让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的严重隔阂,遗患至今。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侵入中国,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中国人民在蒙受屈辱之时,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

时代需要伟大人物,时代同样造就伟大人物。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早年的生活经历更孕育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他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孙中山的“拯斯民于水火”的思想源于他对劳动人民的认知与同情。孙中山对中国农民受压迫之深、之重有过很多论述。他在《上李傅相书》中指出,中国最辛苦的是农民,享利益最少的是农民,担负国家义务最重的也是农民。他认为官与民的关系其实应该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因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家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对于群众与革命的关系,经过思索与实践,他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基础,“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基于这种认识,他对中国劳动人民极为同情。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和中华民族作出正确评估,看到中国曾是文明先进、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只是在近200多年来落后了,要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要将贫穷落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拯救起来,首先要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意识,团结奋进。

为解决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拯救中国、复兴中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1894年,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强调“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得达共和目的,人人皆志愿已足。愚则以为未也,必使中华民国立于地球上为莫大之强国而后快”。“振兴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中国变成足以和西方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并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做地球上第一等强国”。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多次指出:“如要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如果我们立志改良国家,万众一心,协力奋斗去做”“将来的结果,当然比美国更好”。

孙中山热切期盼中华民族尽快强盛起来,“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他深知复兴中华的关键在于振兴经济。孙中山辞掉临时大总统一职后,一方面继续为国家的进步进行捍卫共和与民主的斗争,一方面继续思考和制定发展实业的计划和政策,最终完成了《实业计划》一书,这是发展我国实业的大方针、大政策。孙中山热切期盼图谋民生幸福,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明确指出“图谋民生幸福”。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颁发了30多个社会发展的文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民众办企业、产业、金融的热潮。当时,有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的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难以实现。孙中山提出的宏大构想,虽当时没实现,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奋斗下,都一一实现了,如在海南建省、建三峡大坝、在西藏开通铁路、开发大西北等。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的设想,今天的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始至终谋求国家统一

孙中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经历了近代以来的风风雨雨,我们更加深知和平的宝贵。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说:“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这就指出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在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之际,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洪秀柱时再次强调:“中华儿女对近代以来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定意志,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内部在对待帝国主义的问题上存有分歧,并出现争论。孙中山说:“我们的革命主张是对外抵抗列强侵略,反对不平等条约,对内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国民党右派人士劝说孙中山:“中国弱,不宜于过激地反对列强,中国穷,也不宜于过激地反对资本家。”孙中山驳斥道:“如果我不反对列强,不实行节制资本,我就不用这样辛苦革命了。”又感叹说:“现在国民党的人,多已丧失了革命锐气,一味只知贪图富贵繁华,既怕反对列强,又怕节制资本,今后恐难有大作为。”

为此,孙中山旗帜鲜明反对“分割论”,自始至终谋求国家的统一。他对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进行了批驳。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国家的统一归纳为: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辛亥革命以后,面对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孙中山强调了统一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希望:“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有着世界眼光和雄伟战略的孙中山强调,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不是孤立的,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这不仅是中国革命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应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孙中山提出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的理论”。他特别强调:“俄国和中国是天然的同盟者,这两个国家站在一起,将成为一个特别的、不可战胜的联合体。”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只有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才能争取国际平等;只有将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才能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为了实施这一雄伟的战略蓝图,孙中山提出了“济弱扶倾”主张。他不仅倡导大力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而且要帮助实现民族自决和自由。他认为,“济弱扶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体国民必须担负的世界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应尽的天职。

孙中山强调:“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份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所说的“治国”,就是要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式共和国;所说的“平天下”,就是要发扬中国“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不仅要让国内各民族平等,而且要让国际各民族国家自决,要援助并扶持世界上所有被压迫民族,抵抗强权。

孙中山强调,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不但要恢复我们的民族地位,而且千万不能重蹈现在西方列强所走的“灭人国家”的覆辙,必须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这个大责任就是要继续发扬并首先确定中华民族“济弱扶倾”的对外政策,反对大国主义,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政策,“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这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并且认为,只有中国人民立定这个志愿,中华民族才可能发达。

与此同时,孙中山提出了为被压迫民族打不平的问题。1924年11月,他在日本神户曾作了题为《大亚洲主义》的演说:我们讲大亚洲主义,研究到结果,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为亚洲受痛苦的民族,要怎么才可以抵抗欧洲强盛民族的问题。”并将其概括为,就是要为被压迫的民族来打不平的问题。他指出,受压迫的民族,不但是在亚洲专有的,就是在欧洲境内,也是有的。行霸道的国家,不只是压迫外洲同外国的民族,就是在本洲本国之内,也一样压迫的。他指出,讲大亚洲主义,“以王道为基础,是为打不平”。针对西方将一切民众解放的运动视为文化反叛之误,孙中山提出这种“打不平”的文化,“是反叛霸道的文化,是求一切民众和平等解放的文化”。他还问,你们日本民族“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要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详审慎择。”谆谆忠告,言犹在耳。

孙中山指出:“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他在卧病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但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的革命意志。孙中山一生忧民之困苦,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其革命斗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他广泛联合革命力量,为推进民主革命不懈奋斗。

20世纪的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3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这3次伟大事件之间存在着既继承又发展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则是20世纪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孙中山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

【作者简介:高中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