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谁说女子不如男!”听到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人们大多会想起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集豫剧之大成,开创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她德艺双馨,靠义演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捐飞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她9岁起随父亲学习豫西曲调,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凭着刻苦练就的一副“金嗓子”,常香玉10岁就登台演出,13岁时得到“文武全才之伶童”的美誉,开始在梨园崭露头角。然而在各种旧势力的压迫和欺侮下,常香玉的生活并不安定,戏场多次被地痞恶霸捣乱,戏台也多次被军阀用手榴弹炸毁。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四处漂泊演出。

1948年,常香玉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培养豫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剧社在甘肃酒泉演出,常香玉看到解放军战士看戏不光自觉买票,纪律严整,散场后还主动帮剧社搬道具、提戏箱。这给从旧社会走来的常香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打响保家卫国之战。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常香玉决定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对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她卖掉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还把3个孩子送进了托儿所。1951年,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演职人员辗转华中、华南、西北等地演出180余场次,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观众被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掀起了爱国捐献的热潮。最终,义演筹集到15.2亿余元。常香玉把钱交给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1953年春天,经上级批准,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战地慰问演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我跟志愿军将士们吃住在一块,朝夕相处,一起出生入死,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59年,常香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创作演出现代戏。常香玉先后在《花木兰》《白蛇传》《拷红》《朝阳沟》《李双双》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戏比天大”,这是常香玉一生的座右铭。2004年6月1日,从艺70多载的常香玉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梨园艺坛。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据新华网、人民网等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