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总是以不同的范畴和方式表达着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视为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纯粹理性和主观思辨的唯心主义精神观、颠覆了客体符合主体的形而上的传统精神范式,进而确立了客观实在在精神形成中的优先性,并最终形成了以这一优先性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马克思把握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伟大抗疫精神是具有新时代民族性的精神形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与旨归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是以面对现实生活、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这也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问题理解的基本要点,并由此基本点展现出多重关系。概括起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首先,马克思的精神观源于感性实践,而非纯粹主观。马克思着眼于从事现实生活的现实人的精神与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的内在关系,作为哲学首要的基本的实践观点即“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这表明在精神与现实的关系上,马克思坚持将现实的规定性视为基础与前提,不仅决定着精神的存在,也决定了精神的基本样式和规定。在精神与人的关系上,不同于纯粹主观的唯心主义精神观,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将抽象的精神归置于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之上,正是丰富的现实需要和目的追求,人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才会被不同的精神样态展现出来。基于对现实的人和物质生活的认知,以及对认知本身的反思、批判,精神与人、世界本身产生了内在关联并相互交织,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其次,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在于人民性。马克思精神观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从人的感性实践始于去分析精神,同时精神所关注的对象是一切人而非个别人,始终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而展开。从人的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来理解的精神,既是在与改造现实生活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生成,也是在解释现实生活的感性实践诉求中展开。精神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在以“全部社会生活”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质中获得统一,并通过这种本质性活动推动着精神自身的现实内容的提升和理想的生活世界的构型。在马克思看来,哲学这一精神活动并非少数智者的“爱智慧”之学,也非仅局限在书斋里被束之高阁,而是由广大人民掌握并付诸于实践的有力武器。这决定了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推进自我意识的重新塑造,进而言明了精神围绕着人民而得以生成、丰富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精神观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更是其精神观的价值归宿。马克思不断推动自身视阈的转换,做出了“精神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的伟大尝试,精神只有回归现实,才会让人拥有“批判的武器”,去实现“武器的批判”。用马克思哲学这一实践智慧武装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群众的自觉意识和把握精神实现的实践途径和方向,即精神转化为改变现实社会关系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建构

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关切决定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要与时俱进,把精神特质和旨趣置于中国的当代现实和人民的感性实践中去,不断注入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元素,重构现实的人的精神根基,进而构建与新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精神追求,生发出马克思精神观念的时代价值。

加强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源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建构,要求蕴含着中国精神生成的要素和内涵,需要展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规定与价值存在,为马克思规定的精神提供和创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精神的现实性内容。这意味着我们在建构、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时,应坚持树立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在生活中感悟现实的影响力与精神的纵深感。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之中以一种反思的视角审视自身与时代的关系,促进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高度契合。个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个人关怀折射社会关怀。只有这样包含着兼容与隔离、切近与疏远的审视,才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只有当人们将对自身应具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生命的体验融入对于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关怀时,这个时代的所有个体精神均表征着普遍的国家精神,才会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进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现实印证

中国精神作为一种共同的集体意识,具有社会性,而这一社会性精神实质上表达着一种集体的现实关怀。具体而言,中国精神是我们体察现实、关怀现实的思想棱镜,更是我们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的动力源泉,是在新的现实境遇中始终保持着社会公认的精神特质、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劳模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彰显着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都是催人奋进的中国时代精神,是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产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引领旗帜,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内在支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每一个具体形态都因时因地回应时代诉求,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革命年代有革命年代的斗争实践,建设年代有建设年代的生产力发展与科技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我党卫生健康战线一直坚持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甘于奉献、举国同心的民族品格,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求是作风。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建机构、立方针、定政策、开医院、办学校、抓防疫、革陋习将医疗卫生工作与军事、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取得了辉煌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造了红色的卫生健康精神品质。这一宝贵精神品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集中表现为伟大抗疫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表达着马克思历史唯物精神观的现实性、人民性与实践性。虽然当代的伟大抗疫精神与革命战争时期卫生健康战线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呈现为不同时空的精神形态,但本质上均为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熔铸锻造形成的一脉相承、接续发展的革命精神谱系,并以独特的文化形态标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精神特质,连缀起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内在精神理路。

伟大抗疫精神的当代价值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首先,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体现了马克思精神观的人民立场,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精神动力,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以及全体人民达成思想的共识,确立一致的前进方向。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其内涵与品质,一方面是对前辈最好的缅怀,另一方面也是传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各种精神置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与社会现状中来领悟。事实上,伟大抗疫精神正是这些精神品格在当代的传承,“生命至上、舍生忘死”意味着党员干部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和使命,不断地加强党性锤炼提升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不怕牺牲、不负人民。在这一意义上,伟大抗疫精神弘扬了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着党的红色血脉,一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

其次,伟大抗疫精神构筑了与现实条件相吻合、与社会价值相印证的理想高地。同马克思精神观一致,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在新的历史境遇中,伟大抗疫精神源于中国现实,回应着时代诉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向现代社会的成功转型,必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代现实中,必然要涉及到时代精神品格的确立和认同问题。伟大抗疫精神涵盖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是中国人高度认同的人格形象和价值载体。伟大抗疫精神“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表达着一种团结友爱的为人之道,一种善待他人的处事之道,实现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伟大抗疫精神不仅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着时代精神之本质、感悟着时代精神之价值、肩负着时代精神之使命,更让我们践行着时代精神。

最后,伟大抗疫精神表征着人民的理性与追求,这为马克思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在新时代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时代精神应是合乎理性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对社会功利趋向的矫正与对人间高尚追求的弘扬。作为时代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表征着人民理性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也处于新旧交替的嬗变过程中,人民的理性正经受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消费社会相互交织的考验。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需要在稳定中求发展,需要确认超越功利性的价值追求,需要牢记革命思想和革命宗旨,需要让时代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使命,需要塑造与理性相吻合的理想人格。在面对社会的功利趋向时,伟大抗疫精神凝结着忠诚、团结、忘我的宝贵精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正确的价值趋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创造了崇高的人生价值。

(作者为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1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委托课题“红医文化的哲学基础与当代意义研究”(项目标号:2022lslwtkt-082)和2020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20DSZ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20期。

②陆杰荣:《马克思的时间唯物主义精神观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探讨》,2018年第1期。

③徐海峰:《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重构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关于精神的哲学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