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医患关系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构建新型医患关系赋能健康中国建设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的基本权益,健康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积极布局国内疫情防控,成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的创新需求。新时代、新阶段赋予医患关系以新内涵、新要求,同时,高等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又为新型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条件、新支持。由此,新型医患关系的建构,不仅关乎人民健康福祉和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更是打造健康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关乎人民健康福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部署实施,为医患关系建构赋予了新内容、新内涵。新型医患关系正是应时代而生,解当前之困,破发展瓶颈的多学科融合创新的产物。其旨在通过医患双方清晰、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运用文字、语言、肢体和各类媒介手段的可实现形式,在中短期的双向互动中促进医患双方的黏性沟通、诊疗回访和情感动员,在中长期的医患协作下最终实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具体而言,健康的新型医患沟通以“为健康保驾护航”为服务宗旨,坚持“以病患为本”的工作原则,树立“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职业道德,引导医患双方形成“以诚相待”的良好心态。

医患沟通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及愈后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联。医患沟通学集中研究影响伤病诊疗和医患关系的诸多因素,围绕医患沟通,探索如何优化伤病诊疗、改善医患关系,在医学诊疗中纳入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考量,以提升诊疗效果和诊疗能力。作为医学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领域,医患沟通学是探索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医患沟通学使置身不同知识背景、语言体系和情绪状态的医患双方得以消弭沟通鸿沟、畅通沟通渠道。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有助于医者提高病情感知能力、快速作出诊断,也使患者能够明晰自身状况、更好地选择医疗方案。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良医、良药,有助于医疗事业发展。

高效沟通是医患双方的双赢路径。以良好医患沟通为基础的新型医患关系建构也成为医院转型发展,医疗事业持续进步,降低疾病发生率、复病率和恶化率,提高患者生存机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略。健康、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和有效、成熟、可靠的医患沟通,受到经济水平、知识结构、社会体制、群众心态等多方面影响。目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仍存在医疗资源不足不均、医疗质量整体不高、医疗体制亟待完善、健康传播缺乏引导等制约因素。打造“有温度的医学”,使医患双方都能体会生命价值共生互融的意义,需要以健康医患沟通作为良方。

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重点与难点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康理念经历了从“已病”到“未病”,从“治疗”到“康养”,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向。理念的变化对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范围与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成为国内外医学学科发展培养计划的关注重点。新语境下,塑造共情共感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水平,培养人文关怀技能,打造新型医患关系,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相较于业已成熟的医学专业知识培训,人文教学和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相对欠缺,高等院校较少系统开设医患沟通专业课程。医疗纠纷频发趋势加重了医学生的职业忧虑和心理负担,这些因素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效。与此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各层次、各阶段、各群体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沟通内容局限于病情本身,医患沟通技巧缺乏;重考绩轻实效的心态使得医患沟通机会少、时间短、层次浅;在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情况下,医学生因临床水平有限、表达能力不足,导致沟通困难;在应对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尚待增强。住院医师群体处于由学生阶段向医师身份的转化过渡期,心理上尚未完成独立转化,对带教教师存在强烈依赖感,难以与患者独立沟通,建立有效联系;社会经验、执业经验、交往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体察患者的不安焦虑和潜在疑问。为此,高等医学教育要聚焦“以人为本、全民健康”,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全面优化专业设置,致力实现人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转型升级。在医学生培育的各个阶段,进一步巩固坚定的职业认同感,培养精益求精的岗位胜任力、终身学习的持续发展力和体察入微的共情共感力。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不仅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还是亟需攻克的难点。想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医学人文教学质量,首先要真实、客观、专业、全面地评估医患沟通实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对标国际上较为完备的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工具,目前国内对医患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采用理论分析、调查问卷的方式,或直接翻译、引进国际通用量表,整体尚未形成细致完备且紧扣国情的医患沟通能力评估体系。构建“住院病人评价量表、标准化病人评价量表、临床教师评价量表、自我评价量表”的“四位一体”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估体系,比单一“舶来”的评估量表更贴近国情,更能真实、客观、专业、全面地评估现实医患沟通能力并及时反馈。医学教育的职业专项细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科学评估体系的完整建构和细节完善、人际沟通技巧的提升和患者医疗黏性的增强,为新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和调整提供了导向。

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台,高规格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成立。党从维护全国人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特色健康道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谐中国、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渐成为人们观察经济社会发展、党风政风建设、政府管理水平、社会公平发展的“可视窗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健康、紧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的论述中,增加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容,反映了群众心理和社会期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新挑战、新压力,医患关系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为应对疫情,多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有新闻评论指出,方舱医院内建立起了“轻松、友善”的医患关系,人际间形成了“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良性互动,整体营造出了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人文氛围。在疫情暴发的危机时刻,入院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逐渐增强且心怀感恩,患者的信任与尊重也使医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荣誉感得以强化,医患关系发展由此进入良性循环。疫情期间,“和谐方舱”成为我国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的一个重要实践成果。不断打造有温度、有张力、有情感的新型医患关系,促使医患双方形成相互依存、彼此理解、充满信任、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健康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尤其是党员要坚持“以病人为本”的心态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曾指出,“医患矛盾在全世界都有,中国也不例外,但不是那么普遍,国内总的来讲医患关系还是和谐的”,要解决个别医患矛盾,“最关键要提高医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要热爱病人,心里有病人,眼睛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

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路径。以新型医患关系为基础的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构建新型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要依靠国民健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规划上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要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当前,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持续存在的疫情防控压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营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健全反映人民健康状况和健康素质变化的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医患互动的科学引导,离不开对塑造健康医患关系的宣传和动员。建立“亲和友好、平等互助、尊重团结、健康稳定”的新型医患关系,是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医学职业教育回归初心使命的美好愿景,是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建立良好医疗秩序、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紧密关注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关注医疗改革的深入实施,关注医学教育管理者和执业者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育。新时代,构建新型医患关系要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精准聚焦医患沟通中的心态偏差,有效避免医患互动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推动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作者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BIA17017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