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虑忠纯 克尽厥职

志虑忠纯 克尽厥职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蜀汉四相”。费祎自入仕后,始终活跃在蜀汉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高居庙堂,他谦恭礼让,与同僚相处和睦;身处敌国,他举止得体,不卑不亢,推动实现友好邦交;虎狼环伺之际,他击退魏军,安社稷,济苍生。蜀汉政权于乱世中得以延续,费祎功不可没。

德才兼备 股肱之臣

费祎幼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后与其投奔益州牧刘璋,游学蜀地。适逢刘备定蜀,费祎便长居于此。费祎颖悟绝人,通晓人情世故,在当地颇有声名。

一日,费祎得知大臣许靖丧子的消息,与南郡名士董允商定一同参加葬礼。董允之父董和为考验二人,故意提供一辆简陋的鹿车。董允见此,面有难色,费祎却不弃敝陋,从容登上鹿车。及至丧所时,诸葛亮及国中诸贵人均已齐集,车乘也很华丽,董允神色犹未泰,而费祎却晏然自若。驾车人回来后,董和问及备细,批评儿子道:“我常常以为你跟文伟之间的优劣未可分别,但从今以后,我对这个问题不再有疑惑了。”

费祎入仕后,廉洁谨慎,恪尽职守,深受丞相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南征载誉归来,群僚夹道欢迎,很多官员的资历、官位都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叫停马车,邀请费祎与其同乘,众人无不对费祎刮目相看。此后,诸葛亮为准备北伐,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重申盟好。

吴蜀两国因夷陵之战,双方的联盟关系走向破裂,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他手下的诸葛恪、羊衜等大臣个个才学渊博、能言善辩。如此看来,费祎此行必定困难重重,很有可能无功而返,同僚们纷纷投以同情的目光。费祎却坦然从容领命出使东吴。

孙权得知费祎到来,出于外交礼仪的要求,摆酒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但他又对群臣强调:“费祎到来之时,只管埋头吃饭即可,决不能起身迎接。”费祎如约而至,除孙权停食迎接外,其余人伏食如故。费祎没有拂袖而去,也不打算忍气吞声,而是吟诗一首,暗讽群臣为驴骡,愚蠢且不自知,又将孙权比作良马,赞许其待客之道。此举既讨好了孙权,又委婉地嘲讽回击了其他人。孙权听罢,拊掌大笑,对费祎的轻视也淡了几分。

宴会上,孙权用眼神示意群臣劝酒,待费祎酒醉后,屡出难题。费祎不卑不亢,据理以答,就吴蜀再结同盟之事侃侃而谈,句句切中要害。此刻,孙权早已打消了戏弄之意,开始就两国间的外交事宜进行谈判。

随着话题的深入,孙权越发看重费祎。在费祎即将启程归蜀的时候,孙权将自己所执宝刀相赠。他认定费祎将来必为蜀汉股肱重臣,恐其不能常来东吴,赠刀以为纪念。费祎委婉拒绝,并表达希望吴蜀永结同盟之愿。费祎不辱使命,重结吴蜀两国友好,归国后,升迁为侍中。

费祎出色的外交才能,保证了诸葛亮北伐期间后方的稳定。诸葛亮对他愈加器重,调入麾下,委以重任。此时,费祎又展现出过人的协调能力。

诸葛亮帐下有魏延和杨仪两员大将,但两人素有嫌隙,一旦相遇必定争执不休,帐中经常出现魏延举刀威吓、杨仪泣涕横流的场面。费祎出使吴国时,孙权曾就这两人形同水火的关系,询问费祎是否担心二人因私愤而误国。费祎坚决否认此等言论,并强调二人才能出众,双方仅有私怨,并无叛逆之心,与其杞人忧天,不如使他们人尽其才,尽忠报国。回到蜀国后,每遇二人纷争之时,众人皆噤若寒蝉,唯恐避之不及,费祎却反其道而行之,坐在二人中间,谏喻利害,避免矛盾激化。诸葛亮在世时,二人能够各尽其用,为国效力,与费祎多次居中调和、化解矛盾有很大关系。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时推荐蒋琬、费祎二人为其继任者,后主深信不疑,委二人以重任。二人“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合力维持蜀国的安定局面。

文能安邦 武能定国

诸葛亮死后不久,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在处理政务过程中,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当时,举国多事,政务繁琐,众人忙得焦头烂额,而费祎识悟过人,处理公文的速度倍于他人,且能过目不忘,凡经他手处理过的文件,不会有丝毫差错。费祎常在早上让人汇报政务,其间既接待宾客,与之畅谈,又延请同僚,嬉戏博弈,经常是吃完饭,聊完天,工作也处理完了,既会见了宾客,又处理了日常政务,众人连连称奇。后来,董允代替费祎为尚书令,也效仿费祎的做法,将各项事务放到一起同时处理,结果不到半日,案牍便堆积如山,邀请来的客人大多败兴而归。董允感慨道:“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果然存在着差别,费祎识悟过人,实在非我所能及。”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将军曹爽为了立威于天下,率10万大军伐蜀,来势汹汹。此时,汉中守军不足3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蜀军决定采取守势,静观其变,以防万一。后主刘禅派大将军费祎率兵增援。临行前,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饯行,言语之间全然不提当前紧急的战事,只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与将军在棋盘上对战一局,费祎欣然应允。二人对弈期间,前线公文纷至沓来,帐外部队集结、车鸣马嘶;棋盘之上,楚河汉界、战云密布,双方你来我往,难解难分。在部队即将开拔的紧张情势下,费祎依然镇静自若,全无慌乱之色。一局棋终,来敏拱手感慨道:“大战在即,与您下棋是为了试探您的胸襟气度。您全程气定神闲、有条不紊,现在我敢确定,您此战必能旗开得胜。”来敏离去后,费祎一声令下,众将士整装出发,奔赴前线。

费祎率军据守兴势(今陕西洋县北)要地,坚壁清野。魏军久攻不下,被迫撤军。费祎又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拦截魏军,断其后路,致使魏军死伤惨重,狼狈不堪地逃回关中。此战作为古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费祎则由此战被封为成乡侯。

费祎自击退魏军后,在蜀国声望很高,蒋琬决定将自己兼任的益州刺史一职让与费祎,希望他能够继续发挥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费祎任职后,制定法规,约束官员,安抚百姓,事必躬亲,廉洁正直。益州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中,费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为益州的一把手,他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他要求家里人布衣素食,杜绝铺张浪费,甚至于他的家人走在路上,和一般的百姓没有任何区别。

蒋琬与费祎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二人在共同执掌朝政期间,配合密切,勠力同心,护卫蜀汉太平。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费祎升为群臣之首,延续诸葛亮与蒋琬的治国韬略,尽心辅佐后主,提拔朝中重臣,维护蜀国的江山社稷。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祎屯兵汉中,静观局势之变,适时规划战略。随后,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认为有实力可以控制陇西,以便随后大举兴兵伐魏。每当他提出继续率军北伐的想法时,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力不过万人。姜维十分不解地问道:“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乃丞相毕生之愿,您承丞相之遗愿辅政,为何屡屡阻止?”费祎耐心地解释道:“丞相生前五次北伐,都未能达到匡扶汉室的目的,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在当前国势衰微的情况下,大举兴兵实非良策,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希冀侥幸的一战而决成败。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正是由于费祎休养生息的策略,减少了战争消耗,加大了关注民生的力度,蜀汉国力逐步得到恢复,为接下来姜维的大举北伐打下坚实基础。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费祎在其驻地汉寿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魏国降人郭修也位列其中。席间气氛正浓时,众人欢饮沉醉,丧失警惕,郭修趁敬酒之机刺伤费祎。不久,费祎去世,后主刘禅为其举行国葬,并谥赠“成乡敬侯”。费祎的离去,使得蜀汉朝堂后继乏人,政局开始动荡,呈现出衰亡之势。

为政在人 名节千古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8个字是诸葛亮对费祎、董允等人的评价,可以简单概括费祎的一生。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蜀汉后期实际掌权者,费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的江山社稷。他为官从政的智慧,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德行高尚,为人楷模。无论是与费祎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饱读诗书的学者,对费祎的德行多有赞誉。孙权评他“天下淑德”,陈寿赞其“宽济而博爱”,司马光称其“雅性谦素”。年少时,费祎于达官贵人之间着布衣、乘陋车,面不改色,丝毫没有自惭形秽。出使东吴,面对孙权等人的戏弄,他恪守礼仪、竭诚相待。从政期间,他宽仁大度,屡次化解同僚间的争执,正所谓“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德行在为人处世、为官从政中尤为重要,为官者一定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行政、以德教民。

恪尽职守,造福社稷。从一个无名小辈,升为蜀汉朝堂中的重臣,费祎始终秉持着忠于职守、赤心奉国的信念。在与蒋琬合力辅政期间,他克尽厥职,做好分内之事,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正因如此,二人才能携手共进,共同支撑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世间聪敏有才者何其之多,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权力的漩涡中守住本心、忠于任事。为官者的第一要务当是尽责本职、恪守本分,竭诚服务百姓。

持身端正,不令而行。常言道:“上不正,下参差。”费祎深谙其理,在担任益州刺史期间,和州内百姓一样,布衣素食,轻车简从。他的以身作则,为益州的官员们树立了榜样,也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为官从政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站得端、行得正,才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引领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作者简介:马伟宣,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国史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