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33-04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金融工作。一直以来,中国金融业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历经革命战争的考验、经济浪潮的洗礼,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逆境生存 点亮解放之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早期就认识到金融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支撑作用。1928年,“为救济金融、利便市面交易起见”,中国第一家红色政权银行——海陆丰劳动银行成立,“使工农贫民在推翻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有此借贷机关,得以从事生产,发展社会经济”。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该银行通过扶持生产发展经济、发行公债等方式,在支持战争胜利、巩固苏区政权、改善人民生活、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34年长征开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被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五大队,他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挑起了160多担钱财物资,沿路帮助军队筹款,资助百姓,活跃贸易,最终守住了红色金融的火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重重困难,毛泽东指出,边区的问题基本上不是金融问题,而是经济与财政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在党的方针指引下,陕甘宁边区银行大力发展农贷,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公营工业、合作社和手工业,推动边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到1943年春,边区经济已经自给自足,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争是军事实力的对决,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在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我们党面临有没有经济实力支撑解放战争打下去的严酷现实问题。1947年春和1948年春,党分别在邯郸和石家庄召开了两次重要的经济会议,目的是统一各解放区生产经济,解决后勤供给等问题。党认识到土地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关键,由此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边区银行为人民群众发放农贷,支援生产。分到了土地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又能从红色金融的支持中获得生产所需的低息贷款,于是满腔热情支持革命。刘伯承曾说:“一发炮弹的价值相当于一户中农一年的收入,供应一个大兵团作战如同供应一座流动的城市。”在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大兵团作战与小农经济的矛盾。红色金融的本质就是一切来自人民、一切服务人民。

巩固发展 夯实建设之基

新中国成立前夕,恢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工作。1948年9月,毛泽东强调:“金融工作、货币发行就必须先统一。”同年,党中央决定成立全国统一的国家银行。12月,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金字第四号布告: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人民币。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但在进驻上海后却遇到了严重的金融问题。当时,国民党特务和投机分子兴风作浪,致使银元价格飞涨,商品均以银元标价,人民币推广受阻。对此,陈云果断下令查封证券交易所,严惩投机分子,使人民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此外,人民银行一方面大量调运粮油盐棉等物资,支持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保证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帮助各种合作事业建立与发展,以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工农群众经营的生产事业,为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半年时间内,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使多年不断上涨的物价稳定了下来,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毛泽东高度评价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工作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2年末,我国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在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体制是高度集中、垂直管理的单一人民银行体系。金融系统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管理,是执行社会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和手段,金融功能较为单一。这一时期,金融业围绕“一五”计划规定的任务开展工作,通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广泛集聚社会资金、集中相对稀缺的资源,全力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时期,我国金融业逐步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基本上保证了国家方针政策和信贷原则的贯彻执行。此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银行业开始整顿规章制度,银行内部管理逐渐加强,各项工作逐渐规范。1977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银行独立的组织系统,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得以提高。

激发活力 遍吹改革之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金融政策为了更好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持续推动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

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启动。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改变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规定。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1979年2月,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相继设立。全国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在河南组建成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为中小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支持。1979年2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布局与金融功能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金融体制的渐进化改革,从整体上突破了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基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市场化金融体制模式。按照邓小平“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要求,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发布,明确了人民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定位,使之可以更加专注服务宏观经济。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金融机构的一系列改革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实体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深入开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金融体系一直在为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持续、渐进式的改革。与此同时,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1990年11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以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掀起新高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金融改革。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此后陆续成立3家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1994—1995年,全国各地成立了大量城市信用社,最多时达到5000家,有力地支持了城市民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1995年《商业银行法》开始实施,在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强化了四大行的商业银行属性。同年5月,《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发布。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化解风险,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在全国有序开展。同时,保险公司也加快改革步伐。1995年10月,《保险法》开始实施,规定产寿险分业经营。到1998年末,全国保险公司达25家,分支机构7400多家。1999年7月,《证券法》正式开始实施,要求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四大行相继股改上市。2004年以后,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相继股改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生力军。通过股改上市倒逼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求索 共铸复兴之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党的领导下,金融系统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近年来,金融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丰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等措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科技产业项目融资成本。一大批科技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在金融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循环质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金融系统持续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质效。金融系统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发展,发挥金融数据优势,为制造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降低抵押物依赖,提升信用贷款比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健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为充分发挥金融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绿色金融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绿色信贷的快速增长,使得经济发展与美丽生态齐头并进。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加彰显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坚持开放发展,推动金融双向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全面拓宽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沪港通、深港通等相继推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富时罗素国际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坚持共享发展,增强金融普惠性。普惠金融就是让金融为广大人民服务。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各级监管机构的决策指导下,各类金融服务供给主体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持续做好小微、“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有效性不断提高。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金融系统通过设立、发放专项再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为抗疫相关企业开设融资绿色通道等举措,不断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了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杨书剑,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